“對啊,整個過程賞心悅目,我敢說,八號學生絕對在臨床上做過心包穿刺,而且做的次數還不少!” “嘖嘖,這一屆學生的質量真不錯啊!這個七號學生的操作雖然慢,但是很穩,而且幾乎沒有出錯,除了中間有個地方插得太深了!” …… 此時,陸晨和谷新悅已經來到了下一個考試站點,病史采集。 這一站相對簡單。 監考老師充當病人,說出自己的癥狀,然后由學生提問。 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于疾病的問診。 考察問診有沒有重點,有沒有顯示個人的臨床思維。 這一次,陸晨和谷新悅依舊是同樣的考題,后分別對兩個監考老師進行問診。 谷新悅心中憋著一口氣,他一定要比隔壁的這個快! “同學,你慢點兒,速度太快了!” 監考老師都有些跟不上谷新悅的提問速度。 陸晨則是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的提問。 其實上一次心包穿刺,他的速度之所以這么快,完全是因為平時在虛擬空間訓練的成果。 毫不夸張的說,他做了上百個心包穿刺。 閉著眼睛,摸到心臟,他都知道往哪里穿刺! 速度是潛移默化中,慢慢提升的。 他的本意,并沒有追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