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第396章 選官(二)
這種不成文的規則,遵守的人是越來越少,門閥之間,漸漸相互聯結,根深蒂固之下,這些規則也就成了門閥大族的刀劍,黨同伐異之時拿出來用一用,用完了便撇在一旁,根本沒有人去在乎了。
這幾個條件,如果真能在并代兩州實行下去,那么也就可以堵住舉薦之制的一些漏洞,讓諸人有所顧忌。
卻又沒有太過觸動門閥大族們的利益,可以說,這是比較溫和的一種治政之策。
陳孝意和溫彥博所贊同的肯定不是李破提出的這些條件了,他們贊同的是李破的態度。
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雷厲風行,有時候代表的往往不是效率,而是急功近利,在治政之時并不是什么好事兒,循序漸進,春風化雨,才是常態。
李破看著一臉欣慰的兩個家伙,心里直撇嘴,對于他來說,什么制度其實都不重要,他要的只是一個安定。
科舉制有可能造成混亂,所以便棄之不用,舉薦制可以讓晉陽這樣的地方平穩下來,那就用它了。
很好做的一個選擇題,外加上一些前提條件,讓晉陽的這些族群不要太得意。
總的來說,他自己都明白,他提出的這些東西,都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但只要能讓大家安安心,那就不妨做一做……
可話說回來了,妥協歸妥協,他也不想讓這些對官位有著執著追求的晉陽大族太好受,李破眼珠兒轉著,突然一拍巴掌,道:“說到這里,我倒是想起一件事來。”
“各家廣有田產,奴仆眾多,無論戶籍,還是田賦,都有著礙難之處吧?”
陳孝意和溫彥博愣了愣,又相互對視了一眼,陳孝意才點頭道:“總管是想……效法文皇帝,細查戶籍,征收大族田賦?”
這說的是文帝楊堅的功績了,只這兩條,便讓天下人口以及田賦暴增,奠定了文帝之治的基礎。
直到文帝末年,這些才有所崩壞,而到了大業年間,那就不用提了。
隋帝楊廣沒有再顧忌戶籍,而是開始大是開始大肆征收門閥賦稅,尤其是三征高句麗的時候,楊廣已經瘋了,從江南征收的糧米,差不多有一多半都出自關西和江南豪門。
這讓他們怨聲載道,徹底動搖了大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