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稱絕
但她那小小的身子仿佛迸發出了絕大的力量,如有一人穩坐船頭,懸于崖上,看似驚險,卻又穩如泰山。
即便是李破這種對音樂幾乎無感的人,也皺起了眉頭,心說還真他娘的有點門道,但高山流水……應該不是這個樣子吧?
好吧,也不算對牛彈琴,畢竟是智慧生物,能對音樂做出一定的回應。
琴音來到高昂處,則順勢而下,漸轉低回,如雨過天晴,風平浪靜。
; 這是另外一處停頓,卻絲絲縷縷,不絕于耳,沒有明顯的停留便連了下來。
后來人在文化上被侵蝕的很厲害,聽到的不是鋼琴,便是小提琴之類的樂器,大家也都在說音樂無國界。
西邊傳過來的那些樂曲,其實華夏這里沒幾個人能與之產生共鳴。
但你若換上夕陽簫鼓,漁樵問答等等華夏名曲試試,即便你不懂其中深意,也能稍稍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就是文化傳承在其中起著作用。
琴聲依舊回響不休,叮叮咚咚,彈奏者依舊十分用力,可因為節奏的關系,卻如精靈般活潑跳動,漸漸顯出了喜悅之意。
意到濃處,又是一處明顯的停頓,接著就是一變,山高水遠,境界空明,其到極處,卻又流露出了蕭瑟之感,空山寂寂,水染風寒,知音難覓,良友難尋。
琴音漸消,余韻不絕。
她好像不是在撥弄琴弦,而是在撥弄人心……
就像現在,琴音再起之時,孤冷漸消,琴弦顫動間,又顯激昂之態,但主音卻又平穩如一,有如乍逢新友,各顯技藝,互道衷腸。
伯牙與子期一遇便成知音,留下余香不絕,橫亙千古,這是當世每一個文人心中最為柔軟的地方。
琴音越見舒緩,卻透著無盡的喜悅,和方才的歡喜相比,這里更能觸動人心,琴音如流水一般,試試探探的在觸碰著人心的細嫩之處,順便洗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當世人們看重的其實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其中所蘊含的古之士大夫的精神。
良久都無人愿意開聲說話,終是顏師古嘆息一聲道:“伯牙摔琴,我還道高山流水已成絕響,不想今日……竟如與古之圣賢同行,呂大家之名果然不虛,多謝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