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士貴
堂中眾將末尾處,有一人獨坐,身長背闊,面容英偉,聽著眾人說話,臉上微帶冷笑。
他叫張士貴,祖籍河東盂縣,卻也可以說是河南虢州人,因為從他父親開始,便已定居河南虢州,另立門戶。
他出身的盂縣張氏家族是典型的武將世族,家中人等世代從軍,從他曾祖到祖父,都曾在北魏,北齊軍中任職,他的父親仕隋,以軍功而至大都督。
張士貴自小習文練武,性聰慧而誠重,他的父親張國就曾贊許他說,吾兒身有勇力,氣概豪邁,將來必為良將。
可說實話,張士貴這人并非一個好相處的人,少年從軍,和軍中上官,同僚都不怎友好,也就是說,這人當兵了幾年,給人的印象不好,持才傲物,加上年輕氣盛,年輕人該犯的毛病他都犯了。
所以在東都一直是個小小的武館,并沒有像他父親說的那樣,在軍中站穩腳跟,并顯名于世。
可老天爺好像總能對“弱勢群體”給點照顧,用老話說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如說張士貴就比李破幸運多了。
和別人關系不好,所以第一次征伐遼東,沒他的份兒,第二次呢,他倒是去了,卻是押運糧草的,可還沒見到遼東的影子,后面楊玄感先反了,于是半途而反,沒立下軍功,卻把官職給弄丟了。
張士貴心高氣傲,一怒之下,回了老家,此時天下亂象漸顯,身在河南的張士貴也感到了濃重的寒流。
第三次征伐遼東隨之而來,這一次張士貴眼見鄉人離亂,民不聊生,沒心思去陪昏庸的皇帝戲耍,干脆的就在家鄉扯起了義旗,據寨而守,對征招令視若不見。
那會兒河南人過的都很苦,像張士貴這種聯結鄉里已求自保的人非常多,他們既要面對官兵的圍剿,又要面對亂軍的侵擾。
最苦的時候到了什么程度呢,連張士貴這樣的門戶,都得跟著鄉鄰去挖野菜,啃樹皮了,照這么下去,恐怕張士貴也要親口嘗嘗人肉是什么滋味才對,可眼見家財散盡,卻還沒有任何活路可尋,張士貴終于發現,好像大隋快完蛋了?
有了這種想法,張士貴猛然間便打起了精神,再沒有擇機投靠官軍,率軍剿匪以求富貴的想法。
而他的才智和勇氣終于在近乎絕境之下爆發了出來,先鼓動鄉鄰率領他們占據了弘農縣城,接著打開糧倉招撫各路義軍,流民,幾乎眨眼間便在東都西部,潼關東邊的區域壯大了起來。
那會張士貴擁兵近十萬,是除了李密那個大賊頭和東都官軍之外,河南最大的一伙勢力。
后來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陽殺的天昏地暗,雙方都對張士貴有所期待,并沒有來強攻于他,只是傳書招撫,可見,張士貴當時在河南確實占據了一定的地位。
但張士貴對這兩個人都看不順眼,他認為這兩個家伙在東都堅城內外相對消耗,是很愚蠢的作為,根本沒有人主之人主之像。
所謂良臣擇木而棲,他張士貴大好男兒,自然要尋個賢主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