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2章獻捷
元貞七年三月二十八,吳王李伏威回朝。
因為他是押著高句麗官員回來的,算是班師大軍獻捷之舉。
而且春光正好,朝廷上下也都想熱鬧一下,為元貞七年開個好頭,李破覺得也正是應該。
去年大捷的時候,消息來到大唐,長安乃至于大唐各地得到大捷的消息之后,可以說是舉國歡騰。
那會就有人提議想要大肆慶祝一下,被李破給壓住了,主要是因為到了冬天,百姓的日子又開始苦巴巴了起來。
軍事上的勝利確實值得大書特書不假,可戰(zhàn)爭對于普通人而言,并不友好。
元貞六年的冬天,不管是百姓還是大唐,其實日子過的都很緊湊,遠不到朝中人們掛在口頭上的盛世或者是承平時節(jié)的程度。
也就是內部沒有了戰(zhàn)亂,人們漸漸都能夠專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了,卻離著富裕還遠,隋末戰(zhàn)亂的后遺癥不是那么好消除的。
朝廷其實也不好過,北方大部分地區(qū)還在免稅,進入國庫的糧草,物資大部分來自于蜀中。
江南各道情況雖然比北方要好的多,可漕運未曾展開,運送糧草之事就比較困難,朝廷索性也不費那個事了。
江南各道交上來的糧食就近送往山東,河南,河北,供征朝大軍以及駐扎在河南,河北的各部軍旅進食。
蜀中也不愧是天府之國,糧產一年高似一年,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撐著關西,西北各道的運作。
日子過的最好的其實還要數(shù)李破起家的晉地,糧產足夠晉地的人們自給自足,而且北邊的牧場還能供應肉食,去往突厥通商的人還是愿意走晉地到大利城這條商路,就是因為一個好走,也安全。
更為近便的朔方,榆林商路,則要差了許多,一個是驛站系統(tǒng)不夠完善,另外就是那邊走著走著就到了荒無人煙的地界,讓商旅們比較擔心安全和飲食飲水供給的問題。
不是走熟了的商人,絕對不愿意走這條路,成本上就和去往晉地差了許多。
當年李破收取流民到晉地的影響也慢慢展現(xiàn)了出來,加之商隊來往,讓晉地往北一路上的地方日漸繁華,北方除了京兆這一片,其他地方都無法跟那邊相比。
每每看到從晉地送過來的表奏,李破都很得意,那是他起家的地方,若是他當了皇帝之后,那里反而過上了苦日子,豈不和老朱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