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5章上書
科場弊桉到了七月間,其實已經沒什么人關注了。
李破回京之后,立即召開了一場大朝會,在太極殿上宣布了與突厥盟約的條款。
此次會盟所獲極豐,可以說是元貞年間了不得的大事件之一,標志著大唐跟北方突厥的關系進入了一個平穩期。
自古以來,這也是一個非常少見的情況。
突厥人不會再南下犯邊,中原王朝的朝堂之上也沒了揮兵北伐的聲音,兩國的目光不約而同的望向了西域方向。
在大唐召開大朝會的同時,突厥人已經發動了西征。
面對天下大勢的轉變,李破和他的臣下們早早便做好了準備,在會盟之中占得先機,讓突厥人一步步的退讓,大致上恢復了前隋時的北方疆界。
除了突出于云中草原的定襄郡之外,北五原和營州地區都回到了大唐的治下。
為此,李破連發詔令,詔曹昉率軍駐守九原城,令靈州總管薛萬均收拾靈州北邊各族百姓。
在未來的兩三年時間內,務必打散當地土著以部落形式聚集的狀態,設立官府,讓當地人種田的種田,放牧的放牧。
同時在那里設立四個折沖府,招攬當地各個部族的人們進入折沖府效力,完善靈州各郡縣的官僚軍事體系。
此時散騎常侍褚遂良上策,言曰,先華夏而后夷狄,令外族畏威懷德,以信義而撫蠻夷。
褚遂良所上之策其實就是三部分。
先華夏而后夷狄,說的是大力恢復中原之盛強,以中原腹地為體,四方邊境地區為四肢,夷狄為毛發,分層次,分步驟,分重點的進行管理發展,一步步進入盛世時節。
令外族畏威懷德,則是說加強各處的軍事建設,遠誅不臣,使各族畏懼大唐之威,再輔以冊立外族可汗,官吏等,讓他們對大唐感恩戴德,再施以教化,令其為鷹犬,為大唐開疆拓土。
最后說的是以信義而撫蠻夷之策,主要就是他認為大唐要以信義為本,不能像歷代王朝那樣反復無常,向四方蠻夷充分的展現大唐的形象,持守信諾,才能使四方歸心。
這樣的民族(和諧)政策和之前李靖,范文進等人所提出的治亂之策就有了非常明顯的區別。
李靖的平蠻之策在于計謀,在于攻滅人心,在當時蠻族為禍的情況下,是非常合適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