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2章近親
關于外邦來人的動向,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擺上了皇帝的桌桉,這并不是常態,如今大唐有了好幾個藩國,再加上關于突厥的奏章,和外面來往多了,朝中漸漸已是習以為常。
只不過今年朝廷可能要對西域用兵,所以才會獲得特殊的關注。
許敬宗為了撇清自己,上奏于朝中,從高昌王后宇文玉波到達扶風,事無巨細,一一稟奏。
李破仔細的看了看,便有些疑惑,按理說這樣的文章應該是長孫無忌遞交上來才對,怎么是許敬宗?
要知道長孫無忌才是朝廷欽命去往高昌的使節,在張掖迎到高昌來人,一路陪著回來長安,路上的日子可不短。
怎么到了扶風人家就敞開心扉,跟你一個地方太守聊了起來?是你許敬宗長的太美,還是像許敬宗自己所言,說只因為他有個好父親?
邏輯上有點說不通,只是也無大礙,多數也許只是因為長孫無忌待人不夠周到,所以人家不愿和他交心所致?
李破心下合計,長孫無忌這是被趕出京師,辦起事來開始心不在焉了嗎?
…………
不過不管怎么說,許敬宗做的不錯的,對高昌內部情形有了了解,朝廷便能從容的做出符合大唐利益的反應。
朝中議論了此事快有一年了,大的策略已什么更改的必要,大家正在蜜月期,大唐近幾年無意和突厥產生沖突,更沒有跟突厥人爭奪西域的控制權的意思。
就像尚書令溫彥博所言,不管是誰主掌西域,都要和大唐通商往來,這是如今最理想的局面。
以如今大唐的國力,想要像前隋那般,讓西域各國俯首稱臣,還力有未逮。
多年之前楊廣巡于張掖,召西域之人來朝,是以大隋多年生聚為基礎的任性之舉,結果更是淪為笑柄,大唐無力也不應彷效之。
至于軍事上的選擇,基于高昌國王主動來朝,一個是派兵駐于高昌,也不用多,只需五百騎,以唐軍的戰斗力,便足以控制住高昌王城。
另外一個更具象征性意義的選擇就是不用駐兵,只派遣大唐使者常駐高昌即可。
和突厥人的盟約是有白紙黑字為證的,突厥人如果翻臉進犯高昌,首先大唐會向突厥王庭發起抗議,若是突厥王庭置之不理,或者處置的不夠及時,那么也許大唐和突厥的戰爭就要暴發了。
那會大唐不會越過戈壁沙漠去把高昌奪回來,而是會向突厥王庭進軍,以懲罰突厥人的背信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