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這樣的戰士聚集起來,就會成為一支非常可怕的軍隊,尤其是當朗日輪贊立國之后,對軍隊又做出了詳細的劃分,給野蠻善戰的吐蕃戰士套上了韁繩,使他們的戰斗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不然的話,跟蘇毗人拉鋸很久的高地部族也不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便被他們所征服。
…………………
只是對于新興的大唐來說,崛起于高原的吐蕃人還弱小而脆弱,就像吐蕃人視平地人為獵物一樣,大群的吐蕃人聚集在一起,唐軍將士也將他們看做了功勛。
唐軍和吐蕃軍完全是兩個物種,唐軍將士不搶劫,他們所有的富貴都會在戰功上得到體現。
中原農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碰撞由來已久,吐蕃人只不過是這漫長的較量當中的一個對手罷了。
當然了,吐蕃人和中原王朝其他對手還有些不同之處,比如他們并不是單純的游牧民族,半耕半牧才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的祖先比較相像。
而且他們正在進步當中,冶煉,紡織等工藝上都有可取之處,他們還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字,對天文地理,文學等事都有所研究,這和草原上的匈奴人,柔然人,甚至是突厥人都有所不同,文明的萌芽正在高原上悄悄發生,只是慢了很多步而已。
……………………
扶風郡治,雍縣,此為雍州腹心,自古以來便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此時唐軍兩萬五千余精騎已至涌現,并暫時停下了腳步。
本來西來的騎兵只有一萬八千余人,而到了京兆,又有徐世績等人率軍加入進來,人數突破兩萬。
西行之際,各郡縣人等為立軍功,選府兵健勇者加入大軍,到扶風時大軍也就來到了兩萬五千人。
這還不是大規模征召府兵參戰的時節,大軍到處,踴躍隨軍而戰者比比皆是,可見關西武風之盛。
當張倫等人接到涼州總管范文進傳書,知道吐蕃大軍已越過積石山,出現在河源郡的時候,眾人皆是大喜過望。
都覺得吐蕃人太配合了一些,時機拿捏的剛剛好,那樣一支大軍,目標將分外的明顯,根本不用唐軍再去判斷吐蕃人的動向,到時擇機而戰,輕松的可不是一點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