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孤軍(四)
說實話,囊聶還是稍微有那么一點的節操的,至少他沒有把吐蕃作為投名狀送給大唐皇帝陛下的意思。
他有那個能力嗎?那可說不準,出身香雄部的他代表的自然并非他一個人,就像已經死去的齊勒布一樣,身后都有著利益相關的群體。
而這無疑也影響到了囊聶的最終選擇。
說起來囊聶并非一個很有決斷力的人,當初齊勒布率軍北上涼州的時候,他就猶猶豫豫的存了觀望之心。
打的算盤其實就是齊勒布若是能在低地站穩腳跟,那他就會帶人上去爭搶功勞和好處,若是齊勒布遭遇了挫折,那他也能保存實力。
等到朗日輪贊派人召他回去的時候,他又猶豫了,還是想看一看,不愿冒然參與到邏些城的政治斗爭當中去。
而朗日輪贊的死訊傳到高地,他更是打定主意按兵不動,就這么在高地上渡過了一個冬天。
這些決定如今看來好像很是英明,躲過了兇險。
可作為吐蕃在高地的大軍統帥,可以決定吐蕃國運的人物之一,這些看似明智的選擇其實都表明囊聶這人缺乏當機立斷的魄力。
如果把他放在隋末亂世的背景之下,這支吐蕃孤軍更像是攻打潼關受挫之后的段達所部,鬧著鬧著也就沒有了任何的選擇。
程大胡子給出的建議只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前提條件早已具備,那就是囊聶漸漸失去了對于這支孤軍的掌控。
不去低地就食,過上幾天這支吐蕃孤軍自己也就潰了。
吐蕃人缺乏凝聚力的缺點在這種局面之下被放大到了極限,即便是決定去到低地投靠大唐,想要在旅途中間全須全尾,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快在囊聶的話語當中,程知節就察覺到,囊聶根本不可能再率軍回到南邊的吐蕃,這和他之前的估算有著非常大的偏差。
與其說是他勸服了囊聶,不如說是囊聶已然別無選擇。
兩人說的越多,程知節漸漸也開始心驚肉跳了起來,一個比較悠閑的冬天過去,好像突然間局勢就變得兇險了起來。
這其實不怪程大胡子不夠敏感,沒能在與吐蕃人交往之中事先察覺到危險所在,而是大部分吐蕃人自己也還沒意識到他們已經來到了懸崖邊上而已。
這要是換做是唐軍,將領們肚子不定裝了多少主意,軍中估計早已謠言四起,軍心動搖了,而吐蕃人則不然,他們并沒有那么的花花腸子,眼界上也不足以和唐軍將領們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