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4章言戰
整個半島是東高西低的地形。
東部多山脈丘陵,遼東地區的太皇山余脈綿延千里,一直延伸到半島南端,跨越數國,形成盆地丘陵無數。
也不怨新羅人一直想要將漢江流域納入懷中,主要是新羅所在的正是太皇山余脈南端的丘陵地帶,地理環境實在說不上好。
不過說起來也正因地形的關系,扶余人征服沃沮各部之后一路南下,一些扶余部落順勢征服了百濟諸部,卻拿新羅人沒什么辦法,主要就是因為那邊地形復雜,讓他們沒辦法繼續東進罷了。
而幾條大江又將半島隔成了幾個部分,這也正是形成半島割據局面的罪魁禍首。
一直到千多年之后,依舊如此,除了各國博弈之外,地形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影響因素。
浿水的發源地就在東部太皇山余脈的狼林山,向半島西南傾瀉而下,奔流入海。
這條半島上的大河在中原史冊記載中可比漢江要有名。
因為秦漢之時浿水以北,皆為漢家郡治,至浿水而止。
現在高句麗王城平壤城所在的平原地帶,就屬于前漢樂浪郡所屬,平壤城便是樂浪郡郡治。
漢末曹魏時,魏軍破扶余丸都城,以為把扶余國給滅了,于是回軍中原。
不久扶余人死灰復燃,又重建了丸都城,借中原混亂之機,南侵樂浪,玄菟兩郡,漸漸據有遼東以及半島北部疆域。
那時中原正處于五胡之禍時期,外部又面臨著先有柔然,后有突厥的強大壓力,對于遼東之地已是無暇顧及。
直到前隋統一天下,和高句麗的戰爭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只是幾次征伐,都是損兵折將,這對于向來戰無不勝的隋軍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楊廣起百萬大軍征伐遼東,當時可謂是天下響應,貴族們更是咬著牙忍受了楊廣的征稅之舉,紛紛去到遼東效力。
比如說李秀寧所率的馬邑人馬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楊廣把戰爭當做了個人秀,最終鬧了個一敗涂地,死傷之慘重,比他娘的長平之戰的趙國還要甚上幾分。
這種程度的中原王朝對外戰爭的慘敗,光就過程和結果來說,也許只有后來的薩爾滸之戰能夠相提并論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