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0章結論
李破大體還算滿意,接著他就又問了一個關鍵性問題,“既然羌人愿意歸附于唐,為何不能許之為唐人,那樣一來豈非更好一些?”
范文進也進入了狀態,搖頭道:“陛下以為吐谷渾當年降附誠意幾何?然稍一不對,便行反復之事,何也?”
李破點了點頭,范文進說的不錯,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秦漢以來,吐谷渾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便是李破隨手也能列舉出幾個來。
而且這種游戲歷代王朝都在玩,應對之策也是各有異同,同樣的,中原王朝也不總是占據上風。
五胡亂華之事不遠,讓中原的漢人們沒有任何底氣說上一句天朝上國。
歷史的精彩之處也正在于此,如果是一家獨大,亞洲這一片估計就是一潭死水,人們會迅速失去前進的動力和熱情。
正因為有外族時刻虎視眈眈,中原才能持續的發展出璀璨奪目的文明,抵抗異族入侵的英雄人物不時涌現,社會架構也在不斷改進。
每一個偉大的文明,都是在血與火中誕生,成長起來的,這是由歷史規律決定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大唐的外交政策和前隋有著一些共同之處,那就是靈活而又多變,這和李破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有了好的辦法,就不妨用一用,至于效果如何,試過才知道,主要是他也不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掉諸多的外患。
打一仗,安定個幾十年,這才是面對外敵時該有的理智預期,連根拔起的事情聽上去很是爽快,實際上操作起來卻極為困難,那需要很多的前提條件。
即便是倭國,李破也不太確定自己真正打掉了后來的那些小日子的祖宗,因為倭國孤懸海外,中原王朝只要陷入戰亂之中,那種地方謀求自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你以為上面都是唐人就愿意認祖歸宗?時間不用多,只要和中原斷絕來往幾十年,更新上一代兩代,說不定和異族也就沒什么區別了。
李破從來不會高估人性,所以他對一些事的看法大多都持悲觀態度,治胡其實也是如此。
他認為不管策略現在看來有多英明,都很難保證大唐能夠長治久安,中原王朝大多都是幾百年的壽命,連個千年帝國都沒有,就更驗證了這一點。
所以說古人說的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那是標準的夸張說法,能謀一時之安的便很不錯了,還想謀于萬世,騙鬼呢?
這句話大致上其實就是告訴人們,眼光要放的長遠些,不然再好的謀略也只能限于眼前之利,屬于目光短淺的范疇,這樣的策略不是上位者應該謀求的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