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書院(一)
我聽說國子監也荒廢了很久了吧?”
封德彝聽了這些有些狐疑,長安書院?教授學問?這有什么用嗎?是為了選納賢才還是想要借此揚名?
心里想著,嘴上卻接的不慢,“國子監倒還開著呢,只是無人再愿送子弟入內蹉跎時光了,前幾年有人上奏重整國子監,連詔令都下了,學額是三百還是四百來著,讓朝臣和各家送適齡子弟入學就讀。
可……李神通為至尊所敗,朝野震動,再加上西北還有薛舉來攻,此事也就沒了下文。
其實從大業末年開始,國子監便已少人關注,至尊說荒廢也無不可,畢竟天下烽煙四起,誰還想去國子監這樣的地方浪費工夫呢?
至尊若想重整旗鼓,倒也容易,只是有多少人愿意送家中俊杰入學,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迫于皇命,于是送一些不得看重的庶子入學,場面怕是有些難堪吧?”
這才是問什么答什么,再做一點延伸,其他的諸如聽到的什么長安書院,宏文館學士之類他沒想好,便不加置評。
國子監無疑是這年月的最高學府,也可以說是年輕的貴族們結交友朋的專屬場所,比如文帝楊堅年輕時就在國子監中就讀,結交了很多的友朋,在他登基稱帝的時候,是出過大力的。
到了開皇年間,楊堅為弘揚儒學,對國子也頗為重視,于是國子監迎來了一個興盛的時期,無論國子的博士,還是官佐,不是聲名遠揚的大儒,文壇名家,便是有才能的官員。
他們教授出來的弟子紛紛出仕為官,反過來又助長了國子的聲勢子的聲勢,一直到大業初年來到了鼎盛階段。
楊廣在文事上的作為也是喜歡大而全,國子自然也在其中,只拿大業五年為例,那會的國子監博士的數量,是他繼位前的十倍有余。
在宮廷間奔走顧問,為當時一景,因為其他皇帝都沒這么干過,尤其是他在洛陽和長安都設了國子監,學員一度超過千人之數,若再給他幾年,國子學員不定就有泛濫之勢了。
最讓人難堪的是,當楊玄感這樣的家伙舉起義旗,紛紛往投的人中,國子生員竟然占據了老大一部分,你說他們到底在國子中學到了什么呢?
楊廣使之壯盛又是出于什么目的?恐怕脫不開邀名于世之嫌吧……當然了,這也只是楊廣同志的迷之操作之一,不用太過奇怪。
國子監的來龍去脈,歷史沿革,封德彝也不算太清楚,只是旁觀了它的一些興衰而已。
在這個問題上,李破明顯仔細查閱過典籍,也問詢過臣子,“國子監這樣的地方還是應該辦起來,比如說西北那些人送過來的子弟,便可先入國子中學學道理。
再有就是長安書院如果辦起來,其中之翹楚盡可入國子就讀,也好激勵眾人奮進,這人啊,不怕走的路上有多坎坷,就怕前面沒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