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8章諸事
自從大唐元貞四年科舉京試之后,鄉試,道試改為每年一次。
道試拔選出來的士子為舉人,這個時候按照朝廷的規定,他們已經具備了入仕的資格。
也就是說舉人不管為幕還是選擇入仕,都會比別人有競爭力,差不多就和后來拿著文憑求職一樣。
舉人算是大學畢業,鄉試出來的秀才就相當于專科生,朝廷用人的時候自然會擇優錄取。
當然了,科舉才進行了幾年,京試才只一次,科舉選上來的這點人還遠遠補充不了朝廷每年缺職。
所以說朝廷錄用人才上面依舊保持著很大的彈性,有人借此又提出了舉孝廉的事情。
這個李破沒多大興趣,孝廉是漢代察舉制度的產物。
取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之意。
可當時門閥世族壟斷了上層建筑的情況之下,便為一些人的來往鉆營提供了機會,互相吹捧舉薦,弄虛作假的事情層出不窮。
所以當時便有童謠譏諷,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前隋時也曾舉孝廉,作為科舉的補充,效果不大,多數是為正風氣而行,配合的是文皇帝楊堅施行的復有漢禮政策。
最有名的就是張清豐,開店賣燒餅的,以孝行聞于鄉里,舉為孝廉之后,人家以要侍奉雙親為由,沒有出仕。
其實純屬扯淡,一個賣燒餅的來當官,你讓他去干什么?不定什么時候就掉了腦袋,不過當世就喜歡這樣的調調兒,屬于立典型的范疇,弘揚孝道,廉潔。
因為這符合儒家以德行治國的理念。
…………
不管怎么說,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堪堪已經走上了正軌,方向上也已明晰了起來,察舉和科舉并行。
不論是李破還是朝臣們都很清楚,這種情況在十年二十年之內是不會有大的變化了,有些人甚至在想,前隋之時,大家抵制科舉真的沒什么必要。
很明顯的一個事實就是,科舉選才大多選出來的多數還是世族中人,借此還能給寒門留下些機會,能夠極大的緩和社會矛盾,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