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章憤怒
再也不聽顏師古念念叨叨,他一目十行的往下捋下去,他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史官們的作風。
他們“忠實”的記錄了三征遼東的始末,第一次楊廣是怎么說的,第二次又下詔慷慨激昂了一番,第三次也是如此。
誰誰誰在征伐遼東的時候死了,皇帝哀痛,厚葬之,賞賜其子孫后代,哪個大人物在當時歿了,皇帝又是如何。
賊帥誰誰誰反了,反了,被誰誰誰剿平。
還有就是楊玄感,斛斯政之亂,捉住他們之后,皇帝痛斥其非,昭告天下,并酷刑將其處死。
說及江都之亂,滿篇皆充斥著傷感之意,并無痛恨之言。
如此種種,不知道的看了這篇煬帝本紀的前半段,還道是位有為且有情有義的明君呢。
李破咬了咬牙,直到看到篇尾,火氣才算消了一些。
這里則先是稍稍數了一下楊廣的功績,接著便是他的過失了,最后一句說的尤其嚴重,“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損,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乞于茲,宇宙崩離,生靈涂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
然后就是書曰,天作孽尤可為,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襖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好吧,李破火氣漸消,史官的格式和文體好像就是這個樣子了。
對于帝王的功過,他們一般不會擅加笞伐,除非你有大過于世人,不然他們往往會給帝王留下臉面,文過飾非……
記錄歷史的史官首先重要的是記而錄之,而非評斷,尤其是在涉及君王上面,他們更是小心翼翼。
因為不小心點的話,一旦讓皇帝以為他們在借前朝之事影射當今,那他們的性命也就可能丟在了文字之間。
李破回頭又細細通讀了一遍,腦袋疼的越發厲害,但溫彥弘等人的用意卻已明了。
他們并非是想給楊廣書碑立傳,而是在大業八年第一次東征之時,當今皇帝,也是他李破已然參與其中。
那么東征高句麗也就有了正當性,你不能把它形容成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那么皇帝在其中又處于怎樣一個地位呢?是助紂為虐嗎?還是被人所強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