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河邊(六)
和張士貴料想的幾乎一模一樣,黃河沿岸守軍令出多門,根本做不到統一指揮,李淵也不可能將如此大軍都交到一個人的手上,除非是他自己御駕親征。
而這造成的后果就是,秦王李世民在時,太子李建成在潼關按兵不動,坐觀李世民和李破激戰,有如坐收漁利的漁翁,最終便以李世民回京養病作為結尾。
現在呢,則是東宮與陜東道行臺形成了隱隱的對立,即便是李神符這樣不太準備摻和進儲位之爭的人,也要在這會做出選擇了。
出言不遜的年輕人叫褚遂良,為天策府鎧曹參軍,其父褚亮現居秦王府文學之職,深得秦王李世民信任。
父子兩人皆為薛舉降人,也都是南朝遺族出身,祖籍杭州錢塘,后定居河南陽翟,家中世代官宦,算是頗有名望的家族。
這父子兩人走了些彎路,現今歸于秦王李世民門下,自是以秦王馬首是瞻,不會對東宮人等假以辭色。
別人不能說的話,出自他的口中,正是理所當然。
有他列席此間,其實已經變相的說明了李神符的態度。
而褚遂良這個人別看年紀不大,此時官職也不高,可此前在薛舉處卻為通事舍人,和他父親一樣皆得薛氏父子重用,并非無名之輩。
他們父子兩人在薛舉臣下當中,嘗以文才著稱,卻又通曉軍事,是這年頭典型的文武全才。
此時褚亮已隨秦王李世民回去長安,只留下褚遂良等人在軍前供事,其中也只有褚遂良被李神符看重,時常帶在身邊。
這么說來也就明白了,此人旁的也就罷了,卻是能說會道,眉眼通挑,因為年輕,所以不論文章還是才干,為官經驗等方面,都遜色于乃父,可善解人意之處,卻有著天賦加成。
不然的話,即便李神符與秦王李世民交好,也知道秦王留下來這些人在軍中的意思,卻也不可能當即拔褚遂良為戶曹參軍,將糧草輜重等事交到這樣一個年輕人的手中,其實就是已經收了此人進入了自己幕府。
比如說現在,事前并未商議,褚遂良便頭一個出來指斥東宮之過,這可并非是只因秦王與東宮不睦的關系,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褚遂良猜到了襄邑郡王的心意,并十分之確定,他的猜測是對的。
襄邑郡王李神符是不是真的這么想的?其實并不重要,他這人做事向來滴水不漏,可你要認為襄邑郡王是個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那就錯的太離譜了。
關西貴族當中,很少出現“老實人”,因為這樣的人物在仕途晉升的過程中,很快就會被淘汰掉。
此時李神符便滿臉為難的沉默著,任由廳中的爭吵聲越來越大。
這意味著什么,李神符很清楚,東宮勢大不是一句空話,秦王在時,這里肯定沒那么多的雜音,可秦王一去,只要涉及太子,不同的聲音便一下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