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章渡河
大唐元貞六年八月初,攻打高句麗的戰事開始了。
大唐立國之后,先后平定了蕭銑,竇建德兩個割據勢力,王世惲,杜伏威主動來降。
這中間又夾雜著,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羅率軍南侵,吐蕃人來犯,平定西北部族以及各處殘余勢力的騷亂等等的平亂戰事。
與突厥可汗阿史那楊環會盟之后,大唐派兵滅掉了百濟,新羅稱臣,接著又滅掉了倭國,南海大都督李道宗領兵平定了林邑,李靖,王澤派兵平定了嶺南等等。
而今年,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同俄,吳通,陳禮等人又率軍在高原上滅掉了吐蕃。
可以說,大唐開國之初的這些年是一刻也沒有閑著,幾乎每年都有戰事發生,文治武功并進,才讓大唐內外漸漸安穩了下來。
到了這一年的秋末冬初時節,大唐終于向高句麗這個世仇射出了復仇之箭。
另外一個時空當中,大唐攻打高句麗時,史冊上描繪一副眾志成城的畫面,天下府兵人家,盡都愿意跟隨皇帝去遼東立功。
這里面肯定有夸張的成分,估計是李二郎想比照一下楊二郎,順便把自己弄的更英明神武一些,你看看你打高句麗時弄的天下沸騰,俺起兵時又是怎樣一番場景?
誰更得民心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了?
到了李破這里,國中并沒有大肆宣揚,也就不可能那樣的盛況,其實就算宣揚開來,也不一定能讓那么多人情愿到遼東效力。
不過來到遼東半島上的唐軍將士,為了激勵眾軍士氣,將此戰當做復仇之戰那是理所當然之事。
軍中無論領兵將領還是下面的唐軍士卒,每一個人在開戰之前都知道,前朝屢次攻伐高句麗,數十萬人喋血疆場。
雖然那都是前朝之事,但死在遼東的人太多了,從文皇帝楊堅到楊廣三征遼東,三四十年之間,近百萬眾歿于遼東,這還不算征用的民夫的死傷
時間隔的不遠,大家的家鄉父老兄弟多有死難之人,加上軍官們的刻意灌輸,于是也就有了此仇不報,枉為人也的想法。
復仇之心一起,本就是百戰之軍,立時便是殺氣縱橫。
唐軍現在就像是一頭張牙舞爪的野獸,每時每刻它的危險性都在上升當中。
軍中請戰之聲已是不絕于耳,這無疑是士氣高漲的表現,此時唐軍中的將領們也都是久經戰陣之人,軍中士卒大多也大多經歷了隋末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