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4章結果
李破負手立在兩儀殿的門前,抽了抽鼻子,外面的溫度比宮殿之內要高一些,讓他頗感舒適。
在這里他幽幽的回了孫伏加一句,“杜執禮若只貪些財貨,朕為何要殺他?朕如果只想殺他,還要什么罪證?”
這話聽著有些別扭,可孫伏加一下就聽懂了,殺杜執禮,只為國事,與其他無涉。
孫伏加再無話說,向君王提出有益的勸諫是他的職責,在左諫議大夫的位置上,最忌諱的其實就是認死理。
對禮法的堅持,不能延伸為執拗……孫伏加之所以能在這個位置上待了兩年,并深得皇帝信任,就在于他懂得這些道理。
…………
元貞八年三月間,前長安書院祭酒蓋文達,江陵書院祭酒崔玉被處斬,沒有等到年末勾決,朝廷允許他們的家人收斂尸體葬入祖墳,而且并未禍及他們的妻兒家族,顯然是給文人們留了余地。
不過朝廷組織了還留在長安的各地書院祭酒們觀刑,對他們做出了最為嚴厲的警告,隨后各地祭酒們帶著幾許惶恐,以及在京師的所見所聞紛紛離京。
三月末的大朝會上,賜長安海事學院祭酒馬周為觀文殿大學士,晉秘書少監,主理文院事。
他這個秘書少監有點特殊,不在秘書省辦公,而是去了中書省,將會同中書省的官員對文院諸事做出改革,首先就是廢除國子監……
發生在元貞七年年末的長安書院一桉,讓文院之事越發矚目,這場波及甚廣的大桉要桉,并沒有壓低文院的地位,反而提高了各處文院的知名度。
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朝廷對文院的重視,而元貞八年開始,大唐朝廷又在沿海以及兩淮各地陸續設下海事學院,讓文院的牌匾更增光彩。
此時朝中已經有人接到地方上的消息,一些人覺得朝廷應該適可而止,若鬧的文院滿天下,豈不……亂了規矩?
大致意思就是這個,話當然不會說的這么直白,大多數人的說法都是文都是文院建的太多,有傷大唐國力,或是泥沙俱下,將來傷了文院的名聲云云。
可以看的出來,這個時候有的人已經能夠預見將來頂著一個文院的名頭的好處了,由此必然也會形成許多利益集團,那作為既得利益者,自然而然便想要對此進行壟斷。
這是貴族的日常操作,不值得奇怪。
朝中對此稍有議論,可建設更多的文院是和科舉應試聯系在一起的國朝大政,大方向上現在是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