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遼餉減半
孟兆祥點點頭,退了下去。
“內閣怎么看?”
遼餉加重農民負擔,致使“民窮財盡”,各地官員訴苦的奏折,他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崇禎很了解,也很痛苦,但國庫空虛,朝廷財源枯竭,不征“遼餉”,朝廷拿什么平定遼東,剿滅流賊呢?
但朱慈烺的厘金稅,讓他眼前一亮,如果厘金稅一年正能收300萬,朝廷又何必施行那臭名昭著的遼餉呢?不過朝臣的反對之聲讓他猶豫,僵持情況下,內閣四臣的意見至關重要。
周延儒輕輕咳嗽一聲,站到殿中,沉吟了一下,端著肩膀對崇禎行禮:“厘金稅甚好,老臣以為試行。”
朱慈烺長長松了一口氣。周延儒雖然有奸相之名,但看來卻也不是昏庸盲動之輩。
朝堂隱隱騷動,那些反對的官員表情激動,不明白首輔大人為什么要同意?
朱慈烺還了一禮,笑:“厘金稅新開,周老先生大人有所疑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只要各地的厘金局都設置起來,嚴格收稅,一年三百萬的銀子,我還是有把握的。”
明朝的官場還不流行稱呼長官為“大人”,只有首輔次輔等內閣成員可以享受“老先生大人”的待遇,因此朱慈烺稱呼周延儒為周老先生大人。
不得不說,周延儒的話很妥當,有老成謀國之意。
連崇禎也微微點頭。
但朱慈烺卻不能贊同。
現在已經是崇禎十五年,距離十七年的大限,只有兩年時間了,朱慈烺一分一秒都不敢拖延。
一片沉默。
但因為遼餉的存在,各地又變的民不聊生,從而引發了更多的亂局。
崇禎皺著眉頭,朱慈烺的意思,他當然明白,如果厘金稅一年真能收三百萬,他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廢除遼餉,但厘金稅剛剛提出,一年能收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貿然廢除遼餉,一旦厘金稅不如預期,那朝廷不就完了嗎?
經過這些天,他對兒子的能力和判斷,已經有了一定的信心,在內心里,他也愿意聽從兒子的建議,廢除遼餉。但遼餉關乎國運,周延儒所說,也是老成持國之道,因此他不能輕易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