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千金買骨
聽到此,朱慈烺明白了,父皇是在說京惠商行的事情呢。
“是。”王承恩從旁邊的案子上拿過放在一起的幾份奏疏,呈到崇禎帝面前,崇禎帝冷冷:“給太子看。”
都是河南當地的御史和一些恒臺言官對“京惠商行”的不滿和憤怒。因為京惠商行的“指導價”,導致河南米價飛漲,御史們都非常憤怒。
“這家京惠商行到底和你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高名衡說,是你在中間穿針引線?”崇禎帝聲音嚴厲。
于是他放下奏疏,跪在崇禎帝面前:“兒臣請罪,京惠商行確實和兒臣有莫大的關系,他們到河南賑災,包括六兩的米價,都是奉了兒臣的命令。”
朱慈烺直起身:“父皇莫著急,聽兒臣解釋。”
“兒臣以為,歷朝歷代賑濟災民有兩種辦法,一種就是完全由官府主導,壓低米價,在保證粥棚供給的同時,令百姓們可以買到便宜的糧食,如此,民情穩定,災情自然就過去了。這種賑災方式固然好,但卻需要官府的糧倉里有大量的糧米,并且還要保證后續糧米源源不斷的運來,如此方能經得起災區的損耗。”
“商人?士紳?”崇禎帝停住腳步,目光嚴厲的盯著兒子,自從得到錦衣衛的密報和看到御史們的彈劾,他心中就憋著一股火氣,不過事關兒子的名譽,加上京惠商行一直在向河南運糧,所以他把錦衣衛的密報和御史們的彈劾都壓了下來,今日也沒有在朝堂上提出來,為的就是當面詢問,看兒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兒子不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應,他不但要懲戒兒子,那個哄抬米價、叫“京惠商行”的奸商,他也不能再容忍。
“奸商發了大財,朝廷的好心,反倒成了助紂為虐的手段,甚至有可能會再次引發民亂,所以兒臣覺得,倒不如放開糧價,令商人有利可圖,這樣他們才會往河南運糧,河南的災民也才會有糧米可用。”
“父皇,河南的災民大部分都在以工代賑,參加勞動,每日吃的是官府的粥棚,糧價高低和他們并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再者,河南糧價高漲,商人必然會蜂擁往河南運糧,等河南的糧食一多,糧價自然就會落下來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價格調節市場。”
“價格調節市場?”
他皺著眉頭,冷冷注視著兒子,同時心里揣摩著這句話。
崇禎帝踱了幾步,細細品味兒子的話,覺得有幾分道理,但臉色依然冷冷,哼了一聲:“無商不奸。朝廷大事豈能靠商人?你能保證,河南的米價能落下來?在這中間,不會有災民餓死?或者有一些小康家庭,原本能承受三兩米價,但最后因為六兩的高價,不得不傾家蕩產,變成災民?”
朱慈烺拱手:“回父皇。前兩者,兒臣可以保證,至于第三個,兒臣無法保證。朝廷任何一項政策,首先要保證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縱使會傷害到少部分人,也在所不惜。承平時期如此,國事危難之際,就更是要如此了。和河南的百萬災民相比,那些付不出六兩銀子的小康家庭,兒臣不敢說沒有,但為了中原的穩定,此時也顧不了他們了。”
歷朝歷代,皇帝在乎的是九州萬方,而不是一城一地,只要天下能太平,一城一地的人都死絕,皇帝們也都是愿意的。
“是。”朱慈烺回答。
“回父皇……其實,兒臣是京惠商行的半個老板。”終究是瞞不住的,朱慈烺決定和盤托出。
朱慈烺低下頭,心虛的道:“兒臣只是少投了一些本金,大部分都是廣東商人趙敬之的銀子。日常經營也都由他負責,兒臣不參與。所以只是半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