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崇禎的決斷
朱慈烺小心翼翼,但又非常清楚的將自己的一番機心向崇禎帝表明,這些話,他并非沒有在奏疏里面說過,只不過遠沒有當面這么直接和詳細。
言罷,朱慈烺深深叩拜:“兒臣這番機心,不能和朝中的言官御史們明言,明言必定失敗。同時也不宜拖延,每拖延一分,洪承疇和祖大壽就多一分對建虜歸心的可能,說不得就會對我大明造成傷害。因此兒臣就自作主張,將祖澤潤放了回去。一切都是兒臣的錯,兒臣愿意領罪。”
而崇禎帝并非沒有被欺過,當年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先斬后奏,崇禎帝事后雖然大怒,但想想遼東局勢,他還是摸摸鼻子認了,這也種下了袁崇煥日后被凌遲的種子。
見太子認錯,且原本白皙的臉因為風吹日曬,有點干澀褪皮,這一切都是帶軍出征的辛苦啊,又想到擊退建虜的大功,崇禎帝臉色稍緩,但目光依然嚴厲,深深望著太子:“知罪就行了嗎?朕問你,私放祖大壽之子,是你自己,還是他人建議的?”
“嗯?”崇禎帝似有懷疑。
崇禎帝的臉色這才和緩下來。
這些天,反復來回思索其間的利弊,崇禎帝對換俘之策漸漸偏向贊同,不過卻始終難以下定最后的決心,原因就是兩個字:輿論,或者說是面子。就像太子所說的那樣,這些陽謀機心不能在朝堂上明說,可如果不能明說,又如何能說服天下人的悠悠眾口呢?
這是成祖文皇帝當年的原話。
換俘雖然不是議和,但在清流士子們看來,放回虜酋的哥哥,有明顯的向建虜示好,繼而議和的意思,因此都是強烈反對---只有剮了阿巴泰,為遼東百姓報仇,才能表明我大明和建虜勢不兩立的決心。
崇禎帝眼睛一亮。
朱慈烺繼續道:“不過人選要慎重,一定找一個外圓內方,曲張有度,熟稔建虜事務的人。”
朱慈烺低頭想了一下,拱手道:“兒臣聽聞,現戶部郎中,蘇州滸墅關稅官、前兵部尚書袁可立之子袁樞有其父之才,通騎射,有邊才,善雄辯,又曾以戶部郎中的身份督餉于遼左軍前,解朝廷庚癸之憂,對遼東邊務十分熟悉。其父袁可立當年對洪承疇有提攜之恩,對祖大壽也曾有庇佑,兒臣以為,他或可為此次的副使……”
崇禎帝點頭:“正使呢?”
“侍郎……會不會有點高了?言官們怕是不會同意……”崇禎卻猶豫。
“胡說。”崇禎帝輕叱:“我朝言官乃是太祖所立,掌規諫、補闕、稽察之責,到你嘴里,怎么變成了無關緊要?”
崇禎臉上雖怒,但心里對太子的話,卻是贊同的,思謀了一下,絕得這樣處置還是可以的,既能向遼東派使,又不至于掀起軒然大波。嗯,我兒睿智,掃了一眼太子,臉色忽然又一沉:“派使之事先不說了,現在說說你的罪責。彈劾你的奏疏你也看了。越權逾矩,染指大政!雖然那幾個監生都是不學無術、昏昧狂悖之輩,已經被朕重罰,但你做的事也實在是有點出格了。以后再不能有此等事,不然朕也不能容你。”
對福王如此,對自己的骨肉,就更是愛護。也正是這份愛護,才讓朱慈烺篤定相信,就算自己放了祖澤潤,也不會受到太大的責罰。
“罰你抄三遍皇明祖訓,三天后交給朕。”崇禎帝威嚴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