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調兵北上
“遵旨!”
等更多消息傳來,知道建虜背襲的兵馬,乃是阿濟格帶領之后,馮元飚憤怒的跺腳:“何謙誤國!”
崇禎帝憤怒之處也在這里,運河損失的兵馬令他心痛,但他更心痛的是,春哥兒就在運河,如果不能平安歸來,他將成為大明第一個太子在軍中出事的皇帝,如果春哥兒被俘,那他就更是無顏面對天下的悠悠眾口了……
眾臣都是惶惶。太子出事的后果,是誰也不能承受的,同時的,誰也不知道,崇禎帝在憤怒暴躁之中,會不會將怒火灑向他們?
崇禎帝咬著牙不說話,他當然知道應該派兵,但幾日前,運河之戰時,他擔心太子的安危,已經把唐通派出去了,而唐通一去不回,被太子截用在了運河防線,現在哪還有兵馬可派?京師城中現在多是步兵,而步兵是無法快速找尋太子的。
崇禎帝不說話,尋找太子是所急,收拾殘局,重振旗鼓,亦是火燒眉毛的事情。但兩者相比,此時在他心中,前者更重要,蔣德璟的話,令他微有不悅,但又知道蔣德璟說的對,因此什么也不說,只是臉色鐵青。
兵部老尚書馮元飚微微變色,陳演雖然是次輔,但其沒有督撫領兵的經驗,對軍陣所知不多,只知迎合圣意,提出的建議,太過想當然……
不等馮元飚提出異議,蔣德璟就反對:“潘永圖的兵馬不過六千,豪格騎兵五千,潘永圖步步為營,自保已經不易,豈能奢望他快速行軍,進往通州?這豈不是將他送入死地?”
“實力第一,謀略只是其次,豈不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運河猝敗,我軍的當務之急是穩住形勢,而非冒進,不然形勢會更加危急。”蔣德璟臉色凝肅,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陛下,臣還是那句話,運河兵敗雖然已經是不可挽回,但以太子殿下的能力,臣子們的忠勇,安全撤離應該不是問題,不應妄動,現在還是早上,最遲中午,一定會有太子殿下的好消息傳來!”
“臣以為,建虜突破運河之后,下一步必然是要劫掠京南,往山東殺去,京南之地怕是守不住了,現在通州敗,香河和天津情況不明,兵馬難以調動,因此應急令漕督史可法,山東尤世威,令他們率軍趕往河間府布防,同時令河南總兵陳永福加快行軍腳步,務必在十天之內,趕到保定府,如此,才能穩定京南形勢?!笔Y德璟道。
“史可法和尤世威的兵馬,加一起也不到一萬,杯水車薪,難解危局!”陳演同樣反對蔣德璟。
陳演拱手:“如今運河之敗已經是無法逆轉,江北已經沒有能抗拒建虜的兵馬,因此臣以為,應速調秦督孫傳庭,湖廣左良玉,北上抗虜!”
建虜入塞之初,在朝議之時,五輔黃景坊就提出征調陜西兵和湖廣兵,但被馮元飚和太子殿下兩人共同反對,理由就是,不論孫傳庭還是左良玉,他們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戰事,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鍵時刻,此時征調兩人北上,將前功盡棄,令兩股流賊死里逃生,卷土重來,一如崇禎十一年的舊事。崇禎帝權衡再三,最后同意太子的意見,沒有征調孫傳庭和左良玉,但現在運河之敗,楊文岳的保定兵,即便不是全軍覆沒,也肯定是難撐大局了,此種情況下,征調孫傳庭和左良玉,好像已經是不得不的選擇了。
馮元飚低眉垂首,如果是今日之前,他肯定是會反對的,但今日運河之敗,令他大受打擊,雖然崇禎帝沒有降罪,朝臣也還沒有人彈劾,但身為兵部尚書,總攬全局之人,他的責任,肯定是跑不了的,此種情況下,他如此再堅持前見,不同意征調孫傳庭和左良玉,反對次輔陳演的建議,那么,肯定會新賬舊賬一起算,被朝臣們一起攻擊。
“陳閣老所言,臣贊同,現在江北空虛,確實應該征調兵馬,不過臣有一點和閣老不同,臣以為,孫傳庭可調,但左良玉不可輕調?!笔Y德璟卻道。
“因為陜西和湖廣現在的情勢,完全不同,闖賊逃回陜西后,在商洛一代蟄伏隱藏,孫傳庭去年擊潰袁宗第,圍逼商洛山之后,闖賊四處逃竄,兵馬已經所剩無幾,若非是山高林密,糧草不便,闖賊早已經授首,上月軍報,孫傳庭已經將闖賊驅趕、圈圍在了八十里的范圍內,挖壕溝,斷絕了周圍的糧草,即便不發動攻擊,今年冬天,也足以將闖賊餓死,十年匪患,一朝可除。因此,臣原本是不同意調孫傳庭的,孫傳庭一走,闖賊說不得會起死回生,但現在建虜突破運河,京南山東危急,也就顧不了那么多,可令孫傳庭留下一部分主力,繼續圈圍殲滅,令其率領主力北上,有留下的偏師,就算闖賊逃脫,也掀不起大亂。”
“另一個原因,左部軍紀不佳,常常搶掠百姓,雖然朝廷嚴厲呵斥,但卻屢教不改,從湖廣北上,所過千里,一旦左部故態重萌,這千里的州縣就要遭殃了……”
崇禎帝臉色更難看,左良玉軍紀不佳,他當然是知道的,每年都有御史和地方官員彈劾左良玉,但都被他壓了下來,不是他喜歡左良玉,姑息養奸,而是他不得不忍,因為左良玉手握十萬兵馬,是現在剿匪的最大主力,他不得不倚仗,但每看一次彈劾,他心里的痛恨就增加一分---總有一天,他要和左良玉算這筆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