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 信與不信
身為三邊總督,孫傳庭擔子重、責任重,還要提防言官的彈劾,因此,除非是闖營和蒙古人開戰(zhàn),公開宣誓歸順朝廷,否則他是不會輕易將糧草甲胄交給闖營的。
李巖心中憂慮,他決定,先去見延綏巡撫。
說起延綏巡撫,最有名的當然是前前前任洪承疇了,正是因為在延綏巡撫任上的杰出表現(xiàn),洪承疇才會一路被提拔,最終變成領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是為大明第一重臣。而洪承疇之后,續(xù)任的幾個延綏巡撫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今年,新的延綏巡撫到任。
正是前任薊州總督,因為建虜入塞獲罪,歷史上原本被斬首,這一世在隆武帝的營救之下,被連貶數(shù)級,到大同擔任兵備道,磨煉兩年,在隆武帝繼位之后,被隆武帝重新啟用,任命為延綏巡撫的趙光抃。
而在李巖出京的同時,除了給孫傳庭密旨,介紹李巖的任務之外,隆武帝也有一道密旨給趙光抃,要趙光抃全力配合李巖。
延綏巡撫的駐節(jié)地在榆林,離著白城子不過兩百里,原本三到四日的路程,但不想靖邊延綏長城之外,竟一直都有小股的蒙古散騎在游弋,為了躲避他們,李巖三人不得不繞了遠路,一天半的路程,足足走了三天,方才看到了延綏的邊墻,而當李巖趕到榆林,已經第六日了,而這時,消息傳來,在孫傳庭統(tǒng)率大軍,及時的支援之下,見無機可乘,沃爾都司蒙古五日前就已經從寧夏撤兵了。
進到榆林,見到趙光抃,李巖將情況一說,聽到闖營愿意歸順朝廷,趙光抃大為欣喜,當聽到要為闖營調集糧草之時,他卻沉思的說道,糧草他立刻就可以調集,但什么時候起運,還要聽陛下和朝廷的--雖然闖營已經答應歸順,但畢竟還沒有正式歸來,這個時候調撥錢糧給闖營,于法不符,也幸虧陛下有密旨,趙光抃才會答應先行籌集,但將糧草運出關外,交給闖營,卻不是他可以決定的,此事非得朝廷、或者是他的上級孫傳庭同意不可。
“漢泉,我有一句話,你當知曉?!迸R行前,趙光抃道。
“大人請講?!?br/>
“大人的意思是?”
李巖似有所悟。
李巖趕到寧夏,不想孫傳庭早已經離開寧夏,前往京師了---陛下的旨意,但是沃爾都司蒙古人退去,就要孫傳庭立刻進京,因此在沃爾都司退兵之后,孫傳庭安排了防務,就急急往京師去了。
“制臺大人,李過劉芳亮雖然是賊寇,但胸中依然有赤子之心,尤其緊守虜我分別,不向蒙虜?shù)皖^,其殘部又多是老兵,有戰(zhàn)力,職以為,可招也。”
“現(xiàn)在他們愿意堅守白城子,此心,可鼓而不可泄啊。”
最后,李巖懇求。
見闖營愿意歸順朝廷,并且同意參與“拋磚引玉”的計劃,孫傳庭微有些驚異,他沒想到闖營會答應的做這樣的蠢事,難道流賊也知道國族大義嗎?而當看到李巖手繪的白城子的城防地形,以及未來如何改進和布置防守時,他對李巖,忍不住刮目相看,看來,李巖不只有嘴皮子,具體實務也是有一些的。
但對闖營是否真的歸順,真的能堅守,孫傳庭依然抱有一絲的懷疑,因此他只同意先給闖營調一個月的口糧鹽巴和少量的藥材,待闖營做出實際的行動之后,再給后續(xù)的糧草,至于兵器甲胄,因為事關重大,他仍需要考慮--雖然他心里早就已經明白,李巖所為的“拋磚引玉”的計劃,事先肯定已經是經過了當今陛下的同意,但他依然不能輕易點頭,不止是因為他身為封疆大吏,掌握三邊軍政,肩膀上擔負著保衛(wèi)三邊邊境的重任,他不敢有任何疏忽,即便是面對陛下的圣旨,但是有錯,他也會據(jù)理力爭,而不是委屈服從,更因為他清楚知道,如果計劃出了叉子,這個罪責,不會是皇帝,只能是李巖和他兩個人承擔,李巖一個豎子,死不足惜,但他卻不能讓自己的一世英名,毀于一旦,因此,他不得不小心謹慎,嚴密審查,但是李巖的計劃不能水到渠成,他是不會輕易執(zhí)行的。
如此看來,闖營是真心歸順,如果闖營真能吸引沃爾都司的主力大軍,他六萬秦兵出長城,加上土默特人的配合,將沃爾都司的主力殲滅在白城子的附近,并非不可能,一旦沃爾都司的主力覆滅,修墻建堡之事,就不用那么著急,收復河套所需要的兵力和財力,就可以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