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章 奪門之變(七)
而在“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關系重大的政策,在天下順利推廣,各地怨言漸漸平息之后,原本一直被他故意打壓的都察院,又重新被他重視,并逐漸放開了束縛。
都察院擴編,京師都察院的御史數量,從四五十人,一下擴展到了三百多人,都察院大堂,擴大了兩倍多,一次可以容納五六百人,御史的人選,不再是從新進進士和優秀縣官中摘取,而是采用籍貫論,各省固定名額,以人口論定,如浙江十一人,山西九人,青海六人。
青海的六人,是為最少的必須保證,只要是省,那怕只有萬人,也需有六個名額。
過去,御史基本都是進士出身,但現在改制之后,像青海省臺灣省緬甸區,每年會試能考中進士的都是極個別,甚至是無有一人,因此,隆武帝決斷,各省代表的御史,皆從各省鄉試的舉人之中擢取,如此,就不用擔心御史空置的問題了。
過去,大明朝堂有南黨,北黨,浙黨,楚黨,以籍貫形成鄉黨,黨同伐異,獨領風騷,但改制之后,鄉黨公開透明,各省御史首先要為自己省份爭取權益,但因為各省都有代表,沒有誰是孤單一人,形成制衡,各方利益最后也都可以平衡。
如此,都察院對首輔和內閣的監督力道大大加強。
中央都察院如此,各省都察院也照著執行,監督行政、司法。
御史不但監督行政官員,也相互監督。
首輔制的改革,經過這些年,從蔣德璟,孫傳庭到史可法,已經漸有成效,并且摸出了路子,加上都察院制、質詢制,雖然還有一些弊端和很大的不足,但比起過去,已然是有很大的進步了。行政權和監察權,已經有了一定的制衡。
就時代的發展來說,這樣的改革還是能跟的上的。
所以,對于眼下的朝政,隆武帝是不愁的,軍事有軍機處,外交有理藩院,只要抓住軍機處兵部和吏部,他就可以掌控全局,專心培養接班人。
但他的失敗,就在接班人。
太子,所琢非玉,不能用,非是廢除不可,可一旦廢儲,后續產生的動蕩和沖擊波,他必須做好審慎應對的準備。
除此之外,他還得為太子想好退路。
因為他不止是皇帝,更是一個父親。
原本,朱慈烺自以為一切都考慮好了,但顏后的死,深深觸動了他,也打亂了他的步驟,那些雪片一般為太子表功的奏疏,更是讓他明白,大明的太子、國本,大明的嫡長子繼承制,在朝臣的心中,依然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太子的廢立,怕還是要經歷一場大風波。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