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財稅三策
“父皇,國庫空虛,非內庫所能支撐也,如若不能正本清源,找到國庫空虛的原因,縱使內庫有金山銀山,也終會有搬空的那一天,因此,兒臣有三項財稅之策想向父皇進言,同時也向朝堂上的各位先生請教。”朱慈烺聲音淡淡,從容優(yōu)雅的說。
朝堂上的眾臣微微騷動。
“說來聽聽。”崇禎很有興趣,對這個兒子,他是越來越器重了,如若不是兒子巡視京營,又豈會有這三十萬兩白銀?
嘩!
遼餉,在明朝后期,已經是軍餉的唯一來路,如果沒有了遼餉,所有的官兵都將沒有了軍餉,如此,大明朝還能存在嗎?因此,朝臣嘩然,內閣嘩然,首輔周延儒睜大了老眼,連龍座上的崇禎都是驚悚。
轟然之后,竟然也有三兩個言官跳出來支持朱慈烺。
“臣附議,太子仁德存孝,古今未有!”
而那些皺眉沉思,一臉震驚的官員,才是這個朝堂上,真正的支撐者。
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兵部右侍郎吳甡。他瞪著雙眼,驚奇的看著太子。
聽此一言,朝中眾臣更是嘩然,而那些支持廢除的言官,更是興奮和受到了鼓勵,一個個都嚷嚷:“太子所言極是,遼餉乃禍亂天下之源,不可不廢啊!”“請皇上廢除遼餉!”
朱慈烺面色從容不說話,只是盯著御座上的崇禎帝。
朱慈烺等到周圍騷動稍稍平靜,才提高聲音,朗聲說:“有出必然有入,既然廢除了遼餉,那么,必然要從其他地方找回。”
“第二,新征厘金稅!”朱慈烺聲音沉穩(wěn)。將一個多月所想和盤托出:“在京畿、長江、珠江等水路及陸路驛道等主要交通要道設立厘金局,每百里一處,行人不收,糧食不收,只收貨物的商稅,稅率為1厘,奢侈貴重、非民生用品者,稅率翻倍。也就是說,一百兩銀子的普通貨物,只收一兩錢,縱使其跨越千里,也不過十兩銀子,每天從驛道經過的商隊,何止千萬?商人利潤豐厚,一厘的厘金,對其不過皮毛,然對朝廷,卻是數百萬的收入。”
歷史上,厘金稅最早出現在清代咸豐三年,是清朝為籌措鎮(zhèn)壓太平軍的軍餉,而新征的財稅之一,在整個江南被太平天國攪的遍地烽火,江南賦稅收不上來之時,厘金稅卻撐起來清朝的財政,讓清朝有充足的糧餉可以應對太平軍。
清朝同治三年,厘金稅一年有一千三百六十萬兩,最高時居然達到一千九百八十三萬。而清朝滅亡前,宣統(tǒng)三年(1911)厘金稅居然破紀錄的達到四千三百萬兩!
當然了,清朝“十里一卡、二十里一局”,橫征暴斂,太過殘酷,朱慈烺不敢那么殘暴,他的設想是五十里一巡哨,一百里一局,即便如此,他計算著,只要厘金稅在全國鋪展開來,一年三百萬兩的銀子,應該是會有的,而遼餉也就是三四百萬兩,一個厘金稅,基本等于是遼餉。
“照殿下所言,厘金稅一年能有多少?”吳甡皺著眉頭。
“那豈不是跟遼餉差不多?”吳甡吃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