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四米長槍
戰略上,必須要讓京營每一名將士都明白,他們不止是在為自己和家人奮戰,也是在為整個民族而奮戰,只有挫敗建虜,收復遼東,才能挽救大明危局,挽救華夏衣冠而不至于變成建虜鼠尾辮--這是朱慈烺交給思想教導官的任務,每天晚上一個小時的洗腦,長期堅持,必然會有所成就。
宗教狂熱或者是擁有堅定信仰的軍隊是最強大的軍隊,哪怕裝備比敵人稍微差一點,但卻依然能摧枯拉朽般的戰勝對方,因為他們不懼死亡,能夠進行更加艱苦的行軍和戰斗,也能夠承受更大的傷亡比例,而一支遠比對手更敢于犧牲的軍隊是沒有理由會失敗的。
除了每天的洗腦工程,還要加以嚴格的操練,而嚴格的操練又需要有嚴苛的軍法以執行和監督,配以青史留名和封妻蔭子的富貴榮華,雙管齊下,才有可能將京營鍛造成一支鐵軍,也唯有如此才能縮短操練的時間,用兩個月,最多三個月的時間將京營變成一支英勇敢戰的精銳之軍。
長牌手,圓牌手,長槍手,鳥銃手,炮兵,還有最重要的一項斥候兵,未來將是構成精武營的主要兵種。
照京師三大營的規制,每逢大軍出行,三千營要派出斥候,將方圓百里的情況打探的清清楚楚,時人稱“夜不收”,但三千營早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加上遼東戰事頻繁,三千營雖沒有成建制的出戰,但卻也零零散散的被抽了不少的精銳,而一次次的失敗讓三千營元氣大傷,到現在基本只剩一個空架子了。能派出多少斥候兵,朱慈烺其實是有懷疑的。
對大明來說,一支不到兩千人的騎兵部隊實在是杯水車薪,無法挽救現在的危局,但對朱慈烺來說,這一千六百人卻是不可或缺的精銳,他想著最少有一半三千營的騎兵要改成斥候兵,以期未來能遇敵先知……
朱慈烺有點走神,直到田守信小聲提醒,方才發現已到大校場的營門口了。
進入中軍帳,負責軍需儲備的武庫官員首先出列,向朱慈烺匯報京營軍需儲備的情況。雖然天下紛亂,朝廷財政困窘,但京營的軍需裝備還是有一定保障的,軍服、軍鞋、內衣、綁腿、鞓帶、水葫蘆、軍鞋非常齊備,唯有鐵鱗甲短缺嚴重--照京營過去的編制裝備,普通士兵都是棉甲,只百總以上的軍官才有資格披掛鐵鱗甲,如今太子改制京營,精武營所有軍士都改成鐵鱗甲,需要量猛增,兵杖局盔甲廠正在加班加點的生產。
當然了,軍官和士兵還是有區別的,軍官是全身鐵鱗甲,士兵是半身。
除了鎧甲,趙仲英還照朱慈烺指示,為精武營新作了一批長槍。
《太祖實錄·卷一九九》記載:己丑命工部造點鋼長槍付京城各門守衛官軍每槍長一丈三尺圍圓五寸。
朱慈烺現在要做的就是重拾四米長槍。
武庫官員的匯報完畢,朱慈烺一句執行昨天的命令就結束了早議。
朱慈烺獨留下賀珍,和他小聲商議斥候兵的事情。其實照京師三大營的規制,三千營既是沖鋒的騎兵,也是打聽情報的斥候,每一個合格的三千營士兵都應該能在這兩種身份之間轉換自如,不過時過境遷,朱慈烺不敢用過去的高標準要求三千營,他現在只要求專人專業,適合沖鋒的繼續做沖鋒騎兵,而膽大心細,騎術精良的人要選為斥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