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早朝爭議
“放開我……”
望著醉成一灘爛泥的四弟,鄭芝龍怒火中燒,心想今晚的一切不都是因為這個蠢貨而起嗎?馬鞭一抽,喝道:“背他干什么?讓他自己走,走不了就死在地溝里!”
年輕的鄭森知道父親的心境,于是小聲勸道:“父親,錢財乃身外之物,何必太在意?何況銀子大部分都是用在了登州水師。如今內外戰事不斷,正是大丈夫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我鄭家身處東南,無論是關外的建虜還是中原的流賊,都離我們太遠了,有力也使不上。如今朝廷調孩兒到登州,太子又大量購買硫磺,怕是在為下一場大戰做準備,若是真的有戰事,不管是渡海攻擊建虜,或是越山東剿除流寇,我鄭家都大有可為啊!”
鄭芝龍怒瞪兒子一眼,撥馬前行。
對父親的私心,他心知肚明,而對如何前行,他和父親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
心情非常好,因為今晚的目的都達到了,既讓鄭芝龍出了血,也布下了市舶稅這個后招,更以鄭芝龍的名義,為天下商人向朝廷助捐起了一個好頭。
究其原因,除了商人自私自利,大明重農抑商,商人地位得不到保證之外,朝廷的信譽也是很大的關鍵。
朱慈烺要改變這一現象。
不管鄭芝龍找到幾個白手套,朝廷都要給那幾人“頒匾額”“發證書”,并且實實在在地還錢,如此方能取信于民,以后再遇到財政危機,商人們也才敢把銀子借給朝廷。
彈劾朱慈烺已經不在意了,而昨天進宮之時,他也將抵押市舶稅的利弊詳細講給了崇禎帝聽,崇禎帝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但表情卻是默許了,比起一年只能收四萬兩銀子的市舶稅,抵押出去一次可以有八十萬兩,等于是一次將二十年的稅銀都收了上來,對緩解朝廷財務危機有巨大幫助,何樂而不為?
朱慈烺擔心的是,如果朝臣對這件事非議過大,會影響到鄭芝龍的后續決定,雖然鄭芝龍沒膽量造反,但拖拖拉拉,見機行事是絕對有可能的,因此絕不能讓朝臣們的非議影響到鄭芝龍。
次日早朝。
朱慈烺凝神靜氣,看似不在意,但朝臣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印在他心里,東林,非東林,而東林又分南東林、北東林,有像吳甡這樣的孤鳥,也有像吏部尚書鄭三俊偏向首輔周延儒的騎墻派。什么人什么派,表面上分不出來,但仔細揣摩他們所說的話,卻能琢磨出一二來。
但有時候卻很難決斷,比如今天的吵鬧。
直到今天,山東的實驗都還沒有正式開始,山東巡撫和鹽運司的官員還在扯皮中。
今天討論的不是山東,而是兩淮。
終于,御座上的崇禎聽夠了,也聽煩了,又或者他急于向群臣宣揚他今早得到的一個好消息---早朝之前,太子就將好消息告訴了他,并將昨晚經過簡單向他講了一遍,崇禎聽了大喜,本來他是懷疑的,他不覺得太子能讓鄭芝龍拿出八十萬兩銀子的巨款,但事實卻讓他驚喜,八十萬兩銀子,幾乎相當于是北方數省一年的賦稅總額啊,鄭芝龍和福建海商說借就借了,忠臣啊。
可惡。
除了銀子,鄭芝龍又有沒有其他惡跡,是他這個天子所不知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