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虎大威
楊嗣昌死后,洪承疇又折在松山,孫傳庭剛剛出獄,威望不足,天下再沒有任何文臣能節制他左良玉。
這一來,左良玉心中不免有點打鼓。
雖然跋扈,雖然對各個督撫的命令陰奉陽違,但左良玉心中的界限還是很清楚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始終都有一桿秤。太子和文臣不一樣,他不能再用對付文官的那一套去對付太子。
轉念又一想,太子不過就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雖然有很多的傳言,說太子在殿上舌戰群臣,推出了治國四策,又撫軍京營,將京營練成了一支強兵,不過左良玉始終有懷疑,即便是馬進忠從京師發來密信,告知他京營訓練有素,有強兵氣象,太子殿下少年英才,才具非同一般時,他依然不能完全相信。
朝堂政事能指點,但軍事上面的事情,可不是京師的那群文官所能指點的。
唯一的難點,隨太子出征的兵部侍郎吳甡可能會是一個麻煩。
左良玉已然下定了決心,在沒有勝機的情況下,哪怕是太子下達死令,他也不會將所有的本錢都投進去。實在不行,就用一場小敗裹挾著太子逃走。雖然敗了,但他有護駕之功,朝廷應該不會太過責罰他。
繼而推斷,太子并不是一個黃口少年,而是有相當的練軍治軍的水平。
如果太子只是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光桿司令,如果京營還是像過去那樣糜爛不堪、不經一戰,開封之戰需要倚仗他左良玉的情況下,他不但說話硬氣,在戰局不利之時,他完全可以實施“小敗裹挾太子逃走”的策略。但魚臺縣之戰證明京營有相當的戰力,如果太子到時帶著京營死戰,他能帶兵逃走嗎?
太子不是督撫,是國本,如果失了太子,崇禎帝涵養再好也不會容他了。
今日迎接田守信,左良玉本不想來的,一個宦官,還不值得他平賊將軍親自迎接,但賬下幕僚苦勸,說田守信代表是的太子,太子是國本,未來的皇帝,不出意外的話,田守信會是將來的司禮監掌印大太監,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得罪田守信,不給田守信面子,都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左良玉想想也有道理,于是這才屈尊前來。
相比于左良玉的矜持,保定總兵虎大威卻是毫不吝嗇他對太子的贊譽之情,在武將群中,他大聲的評論著魚臺縣之戰,就好像他本人在現場一樣。原因并不只是因為太子殿下是國本,更不只是為了拍馬屁,而是因為一個月前,他意外接收到了六百具來自京師的甲胄。和以往的甲胄不同,這一批甲胄不但質量上乘,而且還加了脖甲,工藝更精,防護力更好,明顯和工部生產的普通甲胄不同,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一批甲胄出自內廷兵杖局盔甲廠,是太子殿下特意吩咐,要送到他虎大威軍中的。
太子為什么對虎大威厚愛?一來是讀史,知道虎大威是一員猛將,二來吳甡是虎大威的老長官,通過吳甡,太子對虎大威有了更多的了解。
這樣的將官,在明末是鳳毛麟角。
白話講,虎大威和猛如虎都是吳甡一手提拔起來的。
猛如虎死后,朝廷在中原戰場敢于沖殺的猛將就只剩下一個虎大威了。
穿越而來,朱慈烺對每一個忠于王事的忠臣烈子,都想法設法的在照顧,在重用,虎大威這樣的猛將當然不能放過,只不過現今他給不了虎大威什么,只能將盔甲廠的好甲胄送一批給虎大威,希望虎大威麾下的勇士們能少受傷,少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