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修建棱堡
太子所說,其實也并非沒有人提過,不過在朝堂上卻難以得到支持,京師乃是大明最重要之地,所有的資源,錢帛兵馬都應該用在京師,保京師無礙,其他地方縱使被建虜攻破,也不礙大明,因為建虜終究是要退去的,土地又帶不走,不過就是搶一些錢糧和百姓罷了,因此,加強長城和京師的防務,是朝臣們的重點關注,不止因為他們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是京師,更因為大明皇帝就在京師啊,一旦京師有失,大明的天下不立刻就危急了嗎。
如果不是太子,而且其他人提出,立刻就會有人出列痛斥荒謬,但因為是太子,且太子已經表現出來的相當的見識和軍略,因此朝堂靜寂,暫時沒有人站出來反駁太子。
所以從內心里,崇禎帝對太子所說,長城怕是堅守不住,需要完備第二道,第三道防線的提議是抵觸的---怎么就堅守不住?我大明這么多的將士,長城又都建在險峻之處,過去能堅守,怎么現在就不能堅守?
事后有人猜測,會不會凌義渠事先就和太子套好了招,兩人在朝堂上演了一場雙簧呢?但凌義渠是刑獄官,一直都在刑獄體系,為人剛正不阿,因此雖有懷疑,但卻沒有人敢公開提出。
朱慈浪點頭。
殿堂靜寂。
“有準備,到時就算真出現了敗局,朝廷也不會慌張。所謂料敵從寬,御敵從嚴,正是如此。”
“當然了,我說的是最壞局面,如果順利的話,說不定在長城邊境,我大明將士就可以將建虜的兵馬擊退。”
朱慈烺搖頭:“一點都不多,比起建虜擄掠我大明百姓,搶劫錢糧的損失,八十萬兩不過是九牛一毛。十二年之后,保定河間等地的城池,受損頗重,非大修不可,換句話說,這筆銀子終究是要花的,花在今年,正是合適。”
朝臣小聲議論。
朱慈烺心中感激,蔣德璟不講大道理,直接切入實題,其實已經是對他的支持了,朱慈烺點點頭,肅然道:“平原防守,確實不易,所以需要早做準備。當長城有警時,不管建虜有沒有入塞,各地官府都要堅壁清野,將百姓們遷到城中,同時挖斷所有聯通的道路,實施戒嚴,預防最壞情況的發生。通州,三河,香河三地,還有武清,天津,今年都要加高城墻,城外挖掘壕溝,收集糧食,招募社兵,做戰時準備。”
關于棱堡的建設,朱慈烺想了很久,也探測了很久,最初的計劃,是在容易被建虜突破的長城關隘的后方修建棱堡,形成第二道防線,后來發現是不可能的,不說長城遠離人員密集地區,在其后方修建棱堡需要動員相當的人力,且長城關隘一旦失守,對方占據高點,居高臨下,棱堡的威力會損失大半,如果是在崇山峻嶺之上,將長城改建成棱堡,需要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不是現階段大明財政可以承受的,且建虜依然可以繞過,從這一點來說,在長城附近修建棱堡是無用的。
“第三,一旦長城不幸被建虜突破,撤退的兵馬和京營的援兵,要優先退往通州,三河,香河,和原有的守軍共同防守,配合銃堡切斷道路,令建虜無法輕易攻克和快速通過。建虜獲取不到糧草,困在京畿地區的時間越長,我大明的勝算就越高……”朱慈烺道。
徐光啟雖然已經致仕,且已經病故,但他的名號在朝堂中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對徐光啟所學,即便是頑固派,也都是贊同的,當年徐光啟提議在京師周邊修建棱堡,拱衛京師,朝廷基本是同意的,只不過因為銀兩問題,最后被束之高閣。
“銃堡以火器為主,分上下兩層,能抵御大炮的猛轟和敵人的重兵攻擊,我以為,徐光啟當年的判斷到今日依然正確,但使銃堡修建完畢,敵人若想突破,非付出三倍到四倍的傷亡代價不可,”朱慈烺道:“因此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之間建設十二處的棱堡,將這三地連同京師和天津,形成第二道防線,對建虜絕對能形成有效的阻礙,而時間就是戰機,當建虜在京畿困頓時,我大明可以調集更多的勤王之師,在第三道防線形成兵力優勢,因此我認為,在京畿地區修建銃堡是非常合適和需要的。”
“五百人的棱堡,方圓兩百步,造價兩萬兩銀子左右,五千民夫,三個月就可以建成。至于功效,我已經說了,建虜若想攻陷,非付出三到五倍的傷亡不可。”朱慈烺道。
十二處只需要二十四萬兩銀子,算起來并不是太多,如果真能將建虜阻隔在京畿地區,令其無法南下,對大明來說,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太子不會說假話,謝升不再問,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