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外交風云
……
當初,為了精簡人力,朱慈烺將那些不愿意退出京營的中層將官,從游擊守備,甚至是副將,都一股腦的塞到了善柳營和左右兩柳營中。精武營只設一主將,一副將,下面就是直接帶兵的千總了,現在是時候恢復精武營的中層將官了。
朱慈烺決定調整精武營的組織結構,恢復精武營舊有的戰兵營,設置戰兵一營、二營、三營和四營。一營主官由游擊將軍閻應元擔任,下轄兩個主力千總隊,一個炮兵隊(五百人),一個騎兵隊(三百人),雜役馬夫一千人,一共四千八百人。
二營主官由楊軒擔任,擊退建虜入塞之戰中,楊軒帶隊成功阻擊了滿達海的突圍,更親自擊斃建虜大將,立下了大功,戰后被提為都司。
三營主官由徐文樸擔任。經歷兩戰,徐文樸從千總提為守備。
四個戰兵營的編制都是以兩千千總隊為主體,加炮兵營和騎兵營,但不同的是,閻應元和楊軒率領的兩個戰兵營是為絕對的主力,炮兵騎兵和各種器械武器,都優先配置--雖然兵仗局鎮虜廠一直都在加班加點的生產,但火炮遂發鳥銃的生產還是有點跟不上精武營的擴軍速度,另外戰馬也是一個困難,所以現階段只能保證閻應元和楊軒的兩個戰兵營的裝備。
而朱慈烺最為看重的神機營,從去年到今年,已經擴充了三倍,從最初整頓后的一千余人變成了四千人,各式火炮也從三百門增加到五百門,看起來數量只增加了一半不到,但這是淘汰舊式火炮之后的數量,比起過去的神機營,現在神機營的火氣和機動力更加強大。
所謂合格,就是上得了戰場,操的了炮,手不哆嗦,兩百五十步之內,誤差不超過二十步----這是李順的原話,朱慈烺深以為然。
所以,朱慈烺從來沒有在御前提過此事--李順現在雖然是副將,但統領整個神機營,有主將之實,如果冒然提出,令崇禎帝忽然想起,神機營還沒有勛貴主將呢,給他派一個薛鐮或者是李國幀那樣的二代,那就弄巧成拙了。
沒有利,而且還要接受太子嚴厲的監督,李國幀又殷鑒不遠,因此,面對神機營勛貴主將的缺失,勛貴們都是靜悄悄,沒有人跳出來爭搶。
四月,吳襄以年老多病為由,再次提出致仕——對吳襄來說,他一生都沒有打過什么勝仗,雖然是遼東將門出身,但在遼東戰場上卻是敗多勝少,好幾次都差點成了建虜的俘虜,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敗后,他就負罪歸家,原以為這一輩子都這么灰頭土臉,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子吳三桂的身上了,但沒想到老來得福,在閑居了十年之后,竟然被朝廷任命為精武營的主將,更沒想到的是,連續兩場關系國運的大會戰,精武營竟然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短短一年,勝過他一輩子得到的榮耀。
崇禎帝挽留兩次,第三次準了。
開封和擊退建虜之戰,左柳營作為輔兵營,表現不錯,主將馬德仁和副將劉耀仁的“雙仁”組合得到了太子的認可,這一次精武營將官調整,朱慈烺順勢將劉耀仁調入精武營。
精武營改制完成的同時,朱慈烺對京畿地區棱堡的修建,還有直隸到河間府第三道防線的構筑,始終都緊盯不放,京營軍情司更是派出大批的人手,去往這些地區探測情報,除了監督錢糧的使用,也體察各地民情---只短短一個月,朱慈烺就收到了大量的情報。大明官員中從來都不乏兢兢業業、憂國憂民的勤勉好官,但尸位素餐,混日子的庸人,甚至渾水摸魚、中飽私囊的貪官,也是比比皆是。而在朝廷撥下錢糧,督促各地大規模修建城池,招募鄉勇的情況下,已經有一些貪官忍不住要伸手了。
朱慈烺身為太子,無法直接出面懲治,而軍情司暗地里探測到的那些情報,也無法拿到桌面上來,這種情況下,朱慈烺和左都御史李邦華的良好關系,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雙管齊下,雖不能保證朝廷撥下去的每一厘銀子都被善用,但卻也大大減少了貪墨的可能。
不止朱慈烺,從崇禎帝到下面的朝臣,所有人都在關注遼東談判的進展。
立刻,那些原本就不支持和建虜談判的文臣紛紛上疏,認為建虜“蠻夷不知禮”,馬紹瑜和袁樞應立刻撤回,不應該再談了,但三輔蔣德璟說:“談判本就是一件曠日持久的事情,就如買賣,一方漫天要價,一方就地還錢,不爭執幾十個來回,是不可能有結果的,所以稍安勿躁,如果不成,馬紹瑜和袁樞自會返回。再者,不管怎樣,總要把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人的忠骨帶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