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后策
<!--go--> “殿下,共俘獲一千朝鮮兵,六百漢軍旗,請殿下示下,如何處置?”武襄左衛指揮使宗俊泰和中軍官佟定方一前一后而來。
堵胤錫行一禮,沉思道:“朝鮮雖然背棄我大明,但其情非得已,和我大明,亦有秘密往來,臣觀這些朝鮮人也并非盡力而戰,多是脅迫而已,因此臣以為,應該善待,并將他們放歸,以示我大明的寬饒,并瓦解其余朝鮮軍的士氣。”
“至于漢軍旗,他們本是我大明子民,不得已加入建虜,除了極少數數典忘祖的賊首,一般普通軍士,也應該善待爭取,臣斗膽,可把他們組成一軍……”堵胤錫道。
就現在來說,大明未亡,朝鮮不得已屈從,但其心依然向著大明,這種“向心”,不止是朝鮮王室,普通軍士也是有的。
更不用說,崇禎十七年,在崇禎帝靈前,絕食而死的崔英一烈士。
退一步講,就算朝鮮人不改,但以他們的戰斗力,對大明也絲毫沒有威脅。
當日廣寧之戰,數萬明軍不戰而潰,大部分明軍都是逃散,而非投降,但遼東總兵馬得功和金礪等極少數無恥將官,卻是主動帶兵、舉家舉族的投降,此外還有佟家那樣的奸商,因為私通建虜而被朝廷發現后,竟然膽大包天,直接殺了朝廷官員,開城向建虜投降,這些人本身和他們的家仆,早已經被綁上了建虜的戰船,成了建虜的馬前卒,歷經幾十年,除了漢人的姓氏,他們骨子里的思想和行為,早已經不是漢人了,所以不能用漢人視之,今日渡河而戰的正紅旗,大部分都是這些人和這些人子侄,他們對大明的認同,早已經模糊,何況他們的家人都還在遼東,對他們的寬恕和仁慈,只是在姑息養奸,怕不會有任何效果……
因此,漢軍旗的降卒或可以使用,但不能單獨組軍,而且一定要經過磨礪和整頓。
風塵仆仆,一臉疲憊和驚恐的楊文岳,見到太子殿下,噗通就跪在了地上,痛哭道:“臣糊涂!臣死罪啊~~”連連用額頭碰地,砰砰砰不停。
若非堵胤錫的堵漏謀劃和太子帶兵及時趕到,運河防線,肯定就是失守了,作為主官,楊文岳責無旁貸,不是下獄就是死罪,現在雖然沒有失守,但正是因為他的誤判,才造成了運河防守的危急,經此一次,楊文岳再一次心灰意冷,去年開封之戰時,他就提出辭去保定總督的職務,但不被朝廷準許,這一次,楊文岳徹底下定了決心,更加認定自己不是一個帶兵之才,繼續帶兵,只會喪軍辱將,不管朝廷準不準,他都是要掛冠了。
“給朝鮮人治傷,熱水飽餐,宣揚我大明恩德,明日一早,用木筏送他們回去。”
朱慈烺下令。
建虜入塞,原本在西山挖煤的六百建虜兵和一些漢軍旗俘虜,都被押往了昌平城,嚴密看管,整個西山煤窯也都停了工,商人和其他礦工都已經避入京師,現在西山就是一座空山。
馬蹄聲急促,一個后背插著三角旗的令旗從官道上急急而來,眾軍閃開,令騎在朱慈烺面前滾鞍下馬,單膝跪倒:“稟殿下,密云總兵唐通率部馳援運河,其前鋒已到通州,正往此地而來!”
朱慈烺先是一奇,隨即明白,一定是運河危險,自己出京的消息傳到御前,父皇擔心自己的安全,急令唐通率騎兵出京救援---雖然在京師第一和運河安危的問題上,崇禎帝有點保守,始終以京師為第一,但是當聽到兒子有危險,崇禎帝便再也不顧上了京師了。
“是。”
“是。”
晚間,朱慈烺在帳中犒賞眾將。其間,給予通州厘金局巡檢司百總段彪一百兩銀子的重賞---段彪落水之后,雖然建虜用長槍亂戳,亂箭鳥銃亂射,但他水性精良,最后安然無恙的游上了岸。如此勇士,朱慈烺不能不賞,其間,眾將都是開心,只密云總兵唐通微微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