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朝堂激辯
群臣議論聲十分激烈,懷疑聲和支持聲此起彼伏。
少數(shù)開明的支持者認為,這是籌集銀兩,渡過年關(guān)的唯一辦法,朝廷向商人借錢,并沒有什么丟人,去年河南巡撫衙門做的就很好,朝廷如果不效仿,難道是要看著災(zāi)民餓死、凍死嗎?
“說來容易……但出錢如割肉,商人未必肯借啊。”崇禎帝沒有說話,次輔陳演先發(fā)出感嘆。
陳演搖頭,顯然還是不能被說服,在他心中,好像認定向商人借錢,幾乎不可能
蔣德璟說的隱晦,但朱慈烺卻知道,他是在暗指大明前期大肆發(fā)行“大明寶鈔”也就是紙鈔,最后變成一張廢紙,無人認可的前事。寶鈔是紙,國債票據(jù)也是紙,寶鈔是大明朝廷發(fā)行,是朝廷的信譽和臉面,最后卻失敗的如此狼狽,太子殿下你提出的國債,和寶鈔有什么區(qū)別呢?
“這一點至關(guān)重要,乃是國債之根基……”
朱慈烺一看,原來是御史馬嘉植,馬嘉植人稱馬面,有剛正不阿之稱,其人雖剛正,但對于經(jīng)濟,顯然是不通的。
而這,正是大明王朝,當年發(fā)行“大明寶鈔”失敗的原因。
“更何況,借錢不是白借,是要有利息的,朝廷借一百萬兩,來年利息是六萬兩,如果是兩百萬,一年就需要十二萬兩,以此類推,借的越多,朝廷需要償還的利息就越多,如果還不上,朝廷信譽必受損害,以后怕也是再也借不上了。因此必須有所控制。”
朱慈烺繼續(xù):“第二。國債券不記名,到期之后,任何人拿著國債券到戶部,都可以換取應(yīng)有的銀兩,同時允許國債券轉(zhuǎn)讓流通,可以換金銀,亦能抵償賦稅,比如京師一個商人,來年他需要繳納賦稅一百兩,但如果他手中恰有一張一百兩的國債劵,那么他就不必辛辛苦苦的帶著銀子到衙門了,他只要把他手中的國債卷還給朝廷就可以了,如果是到期的,朝廷還需要另付他六兩利息。”
“如此一來,國債卷就不再是廢紙一張,而是等同是真金白銀,商人必然愿意認購。”
白話講,大明朝廷鼓勵你們商人之間用大明寶鈔進行交易,但想要用寶鈔抵償朝廷賦稅,卻是沒門。交稅還得真金白銀。
洪武朝剛發(fā)行時,一張鈔值1000文的大明寶鈔,還能換800文銅錢,后來越發(fā)越濫,兌換的銅錢越來越少,從800一路跌到80,最后干脆沒人要了,變成了廢紙。
當然了,百數(shù)之六的利息有點高,但誰讓情勢著急呢。
聽完太子的兩點,殿中立刻就嘩然一片,什么,債券可以抵稅負,那明年的歲入不就少了嗎?
至于抵扣賦稅,本來就要還的,用一張紙代替,倒是省事了。
“只要三管齊下,公之于眾,令百姓商人安心,視國債券為金銀,那商人百姓自然就愿意購買國債。”
真實的歷史上,崇禎十六年,朝廷財政枯竭,無銀可用的時候,桐城秀才蔣臣向朝廷獻策,提出重啟寶鈔法,將正德年間廢止發(fā)行的紙幣恢復(fù),但依然是沒有保證金,依然是朝廷隨意發(fā)行,一千就一千,五百就五百,也依然是強制百姓,必須將手中的金銀,換成寶鈔。并說:“民間不用,以違法論!”又說,五年之內(nèi),天下金銀,盡歸內(nèi)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