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 濟爾哈朗之死
……
所以朱慈烺立刻親筆寫下,提醒孫傳庭注意。同時也明確的表示,待到勝利,征東軍不能全部撤回,要留下相當的主力,如吳三桂馬科劉肇基等遼東將官,往更東更北的地方進發,一來徹底肅清殘余建虜,第二,為關內無地的百姓,擴展更多的空間,以為后續遼東的大開發,大建設打下基礎。因此行軍之中,一定要注意架設橋梁,鋪設道路,能永久就不要臨時。
說到道路,現在大明朝堂正在為此發愁。
隨著遼陽沈陽,鐵嶺撫順等地的連續收復,如何建設,繼而牢牢掌控成為朱慈烺和大明朝臣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其實從大明開國以來,曾經數次鼓勵百姓向遼東移民,到萬歷年間,遼東漢人已經到了兩百萬。
但經過這幾十年的大亂,大批漢人往回關內,留在遼東的漢人不是被殺,就是成了建虜的家奴,到今日,仍在遼東,向大明歸順的漢民已經只有十萬人左右,所以,向遼東移民,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
內閣已經擬出計劃,凡是愿意出關,到遼東開拓的百姓,無論你是哪個行省的人,只要你到了遼東,一人可可以圈地三十畝,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家三口,就可以圈地一百畝,同時三免五減,一年種子。
白話講,朝廷三年免賦,五年減半,并提供第一年耕種的種子,玉米,土豆等。
這個決定在朝堂上掀起不小的轟動,不在于圈地三十畝,也不在于提供第一年的種子,而是因為三免五減。
三免五減,等于朝廷八年之內在遼東都收不到賦稅。
而遼東的建設卻是一個巨大的窟窿。
不說其他,只是錦州通往沈陽的兩丈六尺的大官道,用石子和石灰攪拌,核算下來,成本就是驚人,
因為代價高,朝廷沒有銀子,今年肯定是無法展開了,但隆武帝態度堅決,說,今年可以不修,但明年一定要修,未來不但是遼陽沈陽,撫順鐵嶺,就是更東北的方向,大明的官道也都必須伸展過去。
因為只有路通了,物資源源不斷,百姓才會愿意向遼東遷徙,同時的,也才能在遼東站穩腳跟,并繁衍后代。
路是一個大投入,此外,各地修建城池,沈陽遼陽的恢復,遷徙百姓,種子的提供,哪一項都是浩大,內閣和戶部都是叫苦不迭,他們不明白,陛下為什么要在遼東投入這么多?如果說往遼陽沈陽移民,他們還能理解,因為那是恢復遼東都司嘛,但繼續往更東北的方向,將道路深入那些沒有人煙的不毛之地,就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了。
最關鍵的是,建虜滅亡已經是倒計時,遼東再沒有敵人了,沈陽遼陽慢慢恢復就可以了,陛下何必這么著急?
朱慈烺知道群臣的想法,也知道,如果自己如果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說出來,群臣會更驚駭。
在他腦海里,已經有了關于遼東的宏大計劃,可不是群臣以為的,只是修建一條寬廣的官道那么簡單。
“陛下,可以起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