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遼東往事
“先生是說,寧遠現在的守將不如袁崇煥,所以守不住寧遠?”朱慈烺淡淡問。
“為什么?”
“二百余里。”對遼東,對寧遠,朱慈烺做了很多的功課,吳甡的問題難不倒他。
吳牲所說,正和朱慈烺的心意,不過他卻要挑刺。
朱慈烺淡淡道:“寧遠城防堅固,只要城內糧草充足,山海關大可不必著急救援,讓建虜在寧遠城下師老兵疲,又需時時提防援軍,時間一長,士氣必然低落。建虜不善攻城,也不擅農桑,只是以戰養戰,寧遠距離建虜后方千里之遙,就算建虜可以在錦州松山等地設立糧草轉運點,但路途遙遠,轉運不易,時間一久,建虜糧草必將不濟。到那時,我軍再從山海關突然奔襲,與寧遠守軍里應外合,建虜不是就敗了嗎。”
朱慈烺放棄寧遠城的心思更加堅定,但表面卻依然跟吳牲唱反調:“寧遠是我大明國土,又是山海關的屏障,豈能輕棄?”
說到這里,吳牲語氣更沉重:“所以,不是臣灰心喪志,而是事實如此啊,遼東戰局糜爛至此,臣以為,寧遠已然是死地,棄寧遠,嚴守山海關已經是不得不的選擇了。”
遼東經略熊廷弼才是第一人。
。萬歷四十七年,薩爾滸兵敗之后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加固城池,穩定住了遼東的局面。
神宗皇帝在位時,雖然言官屢有彈劾,但熊廷弼深受神宗皇帝信任,位置穩固,等到天啟帝登基繼位,熊廷弼寵信不在,言官稍微一彈劾,他就被迫辭職了。
但袁應泰書生誤國,在他的經略下,僅僅一年,遼東重鎮沈陽、遼東首府遼陽相繼失陷,遼河以東全部淪為后金所有,袁應泰畏罪自殺。消息傳來,朝野震動,朝臣們這才又想起了熊廷弼。
廣寧之戰中,王化貞駐守廣寧,但他昏庸無能,被漢奸孫得功所騙,廣寧輕易就失守了,王化貞手下的六萬大軍不是投降就是鳥獸散。
最后的結果當然是被朝廷捉拿下獄。熊廷弼在獄中寫了自辯狀,說明了廣寧失守,遼東不可為的原因,并且力主放棄遼西退守關內。原本熊廷弼不必死的,但因為黨爭的緣故,先被東林黨攻擊,接著又被閹黨陷害,最后身首異處,首級還被傳首九邊。
熊廷弼的棄遼主張,此后又為另一位大員王在晉所繼承,為了“守遼”還是“棄遼”,王在晉和孫承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到此,守遼之策被確定,先筑城寧遠,又筑錦州,朝廷耗費錢糧無數,終于打造出了一條看似堅固的遼西防線。但現在,隨著松山之敗,錦州被圍,這一條堅固的防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破口。寧遠守不守,怎么守,對有識之士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寧遠城池堅固,豈有不守的道理?任何人敢在朝中提出放棄寧遠的想法,都被遭到滿朝文武的全體唾棄。棄土割地,是任何朝臣都不能承擔的重大罪責,不說朝臣,就是崇禎本人也深為恐懼,這也是杏山塔山秘密撤退,崇禎這兩日惶恐不安,害怕面對朝臣的原因。
因此,吳牲根本不敢在朝堂上說出自己的憂慮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