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外瘡內腐
吳牲嘆息的說:“從宣大到山海關沿線長城,共一千一百一十六里,關隘一百三十處。成祖文皇帝時駐有馬步官軍十二萬,神宗皇帝時尚有八萬,但近年來國事艱難,朝廷財力枯竭,再加上邊軍訓練頹廢,逃籍、吃空餉日益嚴重,兵額大大不足,算上守衛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一共也不過六萬出頭,以六萬疲卒防御千里長城,實在是有心無力啊。”
“六萬軍馬守一千里確實守不住,但如果不是一千里,而是幾百里呢。”朱慈烺淡淡道。
“既然擋不住建虜從長城入關,那我們干脆就放棄幾個地方讓他們隨便進。”朱慈烺淡淡道:“如此,我們可最大限度的控制他們的下一步。”
“先生只管選地方,到時我自有安排。”
吳甡點頭。
“先生,你對流賊怎么看?”
吳甡長長嘆口氣:“殿下,比起建虜,流賊恐怕更難對付。”
“建虜是外瘡,流賊卻是內腐啊,外瘡可去,內腐卻難剜!”吳牲眼有憂慮:“崇禎二年,流賊剛剛興起時,都還是一些毫無戰斗力的流民,土匪,不說我大明精銳,就是地方稍有戰力的衛所,也能將他們擊敗。但十年過去了,朝廷雖然剿滅了高迎祥,但流賊卻越發勢大,原因為何?除了山西河南大旱,流民到處流竄,官軍難以剿滅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的流賊主力,已經不是當初那批人了……”
但朱慈烺卻明白他的意思,現在流賊的主力大部分都是過去的官軍,因為領不到糧餉,因為被上級欺壓,又或者是戰敗之后不敢返回原先的駐地,索性就加入了流賊,從而極大的增強了流賊的戰斗力,反之官軍的戰斗力卻是節節下降,一茬不如一茬,尤其是曹文詔曹變蛟叔侄戰死之后,官軍戰斗力一潰千里,現在面對流賊最有戰斗力的,居然是左良玉。
潰散的士兵,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流賊,比起那些農民出身的流賊,官軍出身的流賊戰斗力更強也更狠辣,有他們的加入,流賊實力大大提升,加之崇禎三年,六年,七年連續的大旱,流賊遂成燎原之勢,不可抑制。
“所謂內腐,也就是腐自內生,非有當年關羽刮骨療傷的勇氣不可,該去則去,該斷則斷。流賊原為流民,流民原為良民,雖是天災不斷的原因,但朝廷亦有失當失策之處。昨日早朝,殿下廢除遼餉,臣深為佩服,此舉釜底抽薪,必然可以抑制流賊蔓延之勢。”吳甡拱手。
吳甡道:“糧餉雖然減半,但流賊勢大的局面一時卻也不會改變。從楊鶴的“邊剿邊撫”到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再到洪承疇的“以剿堅撫,先剿后撫”,朝廷對流賊不可謂不嚴厲,尤其是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幾乎就將流賊剿滅,但可惜,總是差最后的一點火候,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流賊每一次偃旗息鼓,換來的卻是下一次的聲勢浩大。這其中雖有流賊首領首鼠兩端、狡詐陰險,降而復叛的緣故,但另一個重要緣故是,年年大旱,土地難以養人,這些人既已經做過流賊,心中早已沒有了善良,只稍微風吹草動,就會再一次的聚嘯而起。”
“當然是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吳甡拱手回答:“臣以為,若不是建虜屢屢入塞,逼的朝廷將剿匪之兵用于京畿的防衛,流賊早就滅了。”
“可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已經失敗了。”朱慈烺嘆口氣。
“恕臣直言,臣以為,并不是楊嗣昌的戰略失敗了,而是因為到了后期,朝廷力不從心,已經沒有可以執行四正六隅的兵馬了。”看吳甡的樣子,他對楊嗣昌好像頗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