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鄭家父子
何況鄭芝龍并不是一個野心太大的人。
相對于鄭芝龍,朱慈烺對其子鄭成功抱有更多更大的期待。
鄭家父子也是如此。
……
鄭芝龍和其弟鄭鴻逵還有其子鄭森,是一個時辰前進京的,有明一代,總督巡撫們進京常見,但總兵進京,而且是專門來覲見天子的卻是不多,連一代名將戚繼光都沒有享受過這種榮光。戚繼光當年進京是為了赴任神機營副將的職務,并不是專門進京覲見皇帝的。
鄭芝龍卻隱隱有些憂心。
有實力才有官位,不過這個福建總兵的官位來的太過突然,直到現在他都沒有想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自己被提升為福建總兵也就罷了,想不到弟弟和兒子,也被朝廷拔擢。
細細一想,又覺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弟弟和兒子都是自己最最親信的人,不要說登州,就是安置到天津,也依然是鄭家的隊伍。再者,朝廷并沒有規定登州水師的規模,只說是本部人馬,但弟弟和兒子的本部人馬,可以是一百艘,也可以是一艘戰艦,那不都是他一句話嗎?
當然了,朝廷的用意他也想明白了,不就是不費一分就想要重建登州水師嗎?
鄭芝龍反復琢磨,都覺得這是一筆穩賺不陪的買賣,反正在哪養兵也是養,挪到登州,開拓登州商路,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何況朝廷圣旨已下,難道他還能抗旨不成?
鄭芝龍想法很簡單:想著先探探水溫,看看風向再說,如果確有需要,再給登州水師加船加兵也不晚,如果朝廷有什么詭計,這點船艦對整體福建水師也不算什么損失。
越想越是憂心,越覺得此行不會順利。
鄭森小名福松,字明儼,其母名田川氏,1624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藩,小時候在日本長大,但讀的是中華書,習的也是中華的忠孝仁義,這一點不得不稱贊,鄭芝龍雖然沒有什么大義節氣,但對兒子教育的重視,卻是超過同時代的所有軍閥。左良玉,吳三桂,劉良佐劉澤清等人,生下的都是真正的犬子,但他鄭芝龍的兒子,卻稱得上是英杰翹楚。
就前世的觀點,十八歲剛剛成年,還是一個孩子,但在這個時代,十八歲已經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漢,需要承擔責任了。前年時,鄭芝龍有意的將十六歲的兒子帶到軍中鍛煉,熟悉海風海象,學習船艦操縱和作戰方法,而鄭森悟性極高,短短兩年,就將水軍中的各種事務學了一個七七八八。且鄭森性格堅毅,少小就有大志,鄭鴻逵不止一次的和鄭芝龍說過:“大哥,福松未來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啊。咱老鄭家就靠他了?!?br/>
出將入相不敢說,但對這個兒子,鄭芝龍是寄予厚望的,因此當朝廷的旨意,不但擢升他為福建總兵,連寸功未立的兒子也被封為水師游擊時,除了感謝皇恩浩蕩之外,他一點都不擔心兒子不能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