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渡海難題
厘金稅不利是內閣的責任,但朱慈烺沒有爆發,也沒有站出來指出這一點。
又想,幸虧有晉商財富這一顆的“大補藥”,不然內憂外患之下,大明朝的財政危機還真是沒法解。
廣東福建湖廣四川等省份追繳逮賦的工作比較順利,京師派到這四地的御史言官很好的發揮了作用,督促欠稅大戶今年之內必須繳清逮賦,不然來年就要收利息,五年后抄查全部家產。因為是京官,和地方士紳的關聯比較少,加上又急于完成任務,返回京師,因此雷厲風行,不給面子,欠稅的地方士紳們雖然怨聲載道,但卻也不敢硬抗朝廷。
聽到這個消息,朱慈烺微微松口氣,御史言官出京,總算是有點作用。
南京是大明副都,在南京有另外的六部加都察院,官紳力量強大,各種利益結合的密不透風,更和京師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御史言官到廣東福建等地是一個官,但在南直隸,卻只能算是一個小吏,根本不入那些士紳大戶的法眼。因此催收工作很是不利,那些欠稅的士紳大戶已經到南京戶部門前鬧過好幾次,每一次都是尋死覓活的,搞的滿城風雨,烏煙瘴氣。
但根子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像很多事情一樣,過了這段風口,立刻就會舊態復萌。
朝議紛亂之中,御座上的崇禎帝時而怒,時而喜。但對兵部尚書的人選,卻始終不予置評。內閣四臣中,除了蔣德璟明確支持吳甡之外,其他三人的態度都比較曖昧。這令朱慈烺微微擔憂,難道吳甡兵部尚書的位置,會有意外嗎?
不是為了兵部尚書的人選,那不是太子可以公開置喙的事情。這一點,朱慈烺心里還是很清楚的。
所有人都想知道,太子又有什么牽動天下的大政策要拋出來了?
崇禎帝點頭。
崇禎帝精神一振。
群臣都靜聽。
崇禎帝的臉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群臣默然。
也就是太子敢于直言不諱。
朱慈烺搖頭:“怕是不夠,先帝時,登州水師最興盛的時候,有大船三十艘,小船將近六十艘,即便如此,也無法承載太多的士兵,因為我們的大船,最多不過就是四百料的福船。”
其實大明并非不能造大船,鄭和下西洋時,主力旗艦的排水量都在千噸以上,但華夏歷來都是陸權國家,不重視海洋,鄭和的西洋之行只是為了展示大明的國威,毫無殖民或者從西洋地區獲取利益的打算。西洋歸來之后,那些千噸的戰艦風吹雨打,很快就煙消云散,而留下的寶貴圖紙,也在武宗時,被兵部一個“憂心天下”的兵部侍郎,擔心武宗皇帝會效仿成祖,也來一個下西洋,耗費民力,于是竟然悄悄將藏在兵部的造船圖紙,全部銷毀了。
也因此就不可能發展出后面的三桅戰船的技術,到現在,大明的造船術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鄭芝龍現在所使用的威力戰艦,很多都是劫掠西洋商船而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