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重重防御
原本,如果太子不在殿中,眾臣的目光肯定都會看向吳甡。兵部三巨頭,馮元飚和張鳳翔都已經發表意見,唯獨吳甡一直默默不語,這和他平常針砭眾策,語聲洪亮的表現完全不同,眾臣心中都是奇怪,而大家都知道,吳甡是“太子黨”,既然吳甡不說話,那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看向太子。
但吳甡卻有一些不同意見,因此今日議事,他才一直默默--他不太贊同,但也不反對太子的計劃。
當眾臣望來時,朱慈烺暗暗吸口氣,出列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父皇,兒臣以為,長城的防御不在城塞,而在于隔阻和預警的作用,阻隔不多言,只說預警,因為有長城的預警作用,京畿地區才能有準備的時間和空間。以往面對蒙虜時,長城邊塞雖然也曾經幾度危急,但世宗皇帝后,蒙虜對我長城邊塞的威脅,卻是大大緩解,究其原因,不過有兩個,第一,世宗皇帝開放了邊貿,使蒙虜不必再通過搶掠獲取物資,第二,蒙古的四分五裂,沒有統一的力量,難以對我大明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民間有句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一旦賊惦記上了,你就得日防夜防,家里圍墻修的再高,如果沒有在墻外栓一條狗,怕也是防不住的。”
群臣都是靜聽。
但崇禎帝繼位之后,天災不斷,大明饑荒連連,財政入不敷出,大明實在是沒有余糧資助蒙古人,蒙古人已然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崇禎帝又覺得給建虜“歲銀”是一種屈辱,因此斷絕了對蒙古的“支援”,而同一時間,建虜卻對蒙古伸出了橄欖枝,即便是在大明封鎖的情況下,依然向建虜提供糧米支援---不得不承認,努爾哈赤和黃太吉兩父子都極具戰略眼光,深知建虜以一隅之地對抗大明,非有蒙古人的支持不可,即便自己再困難,也要拉攏蒙古人。
回想前事,知曉當年之事的朝臣都是嘆息,如果當年朝廷能勒緊褲腰帶,給蒙古人一定的錢糧,情勢絕不會到現在,最起碼建虜不能肆意從長城各地入塞。
朱慈烺當然知道這些事會惹父親不高興,但他還是要說--錯誤要想改正,就必須先承認,如果承認都不敢承認,又何談改正?而這些話,只能他這個當兒子的說,如果是其他朝臣諫言,崇禎帝的臉色怕是會更難看。
與不快相比,欣慰在崇禎帝心中存留的時間會更長。
“更不用說,修繕四百里長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長城邊境又是人煙稀少之處,需要從內陸征集民夫,這樣的工程絕非一日兩日,怕需要兩到三年才可以完成,因此兒臣以為,密云長城可以小修繕,但不宜大興土木,省出來的錢糧應該用在他處。”
修繕四百里長城,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動用數十萬的民力,只靠京畿是不行的,非得動用保定,宣化,甚至是山西大同的百姓不可。
但防虜是大事,如果真能將建虜擋在長城之外,縱使是含齒吞血,大明也得咬牙堅持下來--今日議事,不是朝議,不在文華殿,而是在乾清宮,參與的只有當朝的十幾個重臣,沒有言官的參合,每一個人說話都是謹慎。這也是李邦華明知道長城耗費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原因,現在有太子領頭,而太子的話,句句也都說到他心里,于是他按捺不住,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見太子反對,提出次議的兵部侍郎張鳳翔略有惶恐,向朱慈烺行禮:“殿下所說,臣亦是贊同,只是密云長城如果不修繕加固,要想成功守衛,非得如去年一樣,京營將士全部開拔到墻子嶺古北口,據關死守。建虜去年入塞吃了沒有火器的虧,下次如果再入塞,一定會攜帶更多的火器,到時如果關口不堅固,抵擋不住炮火,即便是精武營,怕也是難以守御,一旦密云長城被突破,建虜兵峰就會直抵京師城下。因此,密云長城,非修不可啊。”
朱慈烺也點頭,肅然道:“少司馬所提并無不當,只是要想將密云長城修成銅墻鐵壁,非一日之功,所耗錢糧,也不是朝廷能夠支撐的,最重要,就算是將密云長城修成了銅墻鐵壁,但其他地方漏洞百出,怕也是難以阻擋建虜的入塞,另外,我大明現在內憂外患,錢糧得用在刀刃上,一厘一錢也不能浪費。因此學生才以為,花費巨銀修繕密云長城未必是上策。”
張鳳翔是老官吏,在兵部多年,為了長城防御,他絞盡腦汁,想了無盡的對策,最后依然認為,固守薊州防線,修繕密云長城是應對建虜入塞的最佳辦法,即便明知道修繕長城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朝廷怕是承擔不起,但他卻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聽太子殿下話中的意思,好像是有其他良策,他忍不住一喜,但隨即又是疑--太子殿下,真能想出其他的高招嗎?
說到這,目光看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道:“父皇,兒臣以為,去年建虜入塞吃了大虧,以建虜上下和虜酋黃太吉的脾氣,今冬有五成的機會還會入塞,以血前恥。加之我大明關閉了邊貿,建虜和蒙古各部無法從我大明獲取糧米鹽巴藥材等一系列的必需物資,為活命,他們只能入塞,兩者加在一起,建虜今冬大舉入塞的可能性超過八成,其兵馬一定會比今年更多更猛,因此朝廷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朱慈烺微微提高聲調:“現在已經是二月中旬,就算朝廷有足夠的錢糧,下定決心大修密云長城,但各地官府召集動員民夫,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到正式修建開始,怕已經是夏季了,但建虜秋后就會入塞,時間上是來不及的,因此,朝廷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薊州防線和密云長城的防守上,需在加強這兩地防守的同時,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線,那一來,縱使密云長城有所差池,建虜破關入塞,我大明依然可以將他們阻擋住,令他們不能重演崇禎十二年,從古北口破關之后,順著運河一路南下,一直攻到濟南府,擄掠我大明百姓無數,魯王叔遇害的慘劇。”
“以京師為核心,通州,三河,香河為臂膀,天津為飛翼,加強這四地的防務,將建虜阻擋在京畿地區。此為二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