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義務兵
這其間,就算建虜攻陷了一些城池,擄走了一些百姓,但只要河間府不破,山東安然,大明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更不用說,大明還有吳三桂等人渡海攻擊的殺招。
以上,是朱慈烺最初設立三道防線的基礎構想。
因此,朱慈烺并不擔心十二月的運河冰封,因為那原本就在計劃之內。
“建虜一共十七萬大軍,每日人吃馬嚼,所耗眾多,只要我軍嚴守運河防線,令其無法過河,即便建虜能在京畿鄉間搶掠到一些,甚至是往密云、延慶一代劫掠,攻陷周邊的小城,但終究是補不上他們大軍每日的巨大消耗,不需要到十二月,最遲十一月,建虜就會陷入困境。”
“退一萬步講,即便建虜不顧自己的后方,硬著頭皮等到十二月運河冰凍,但從現在到十二月,猶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兩月里,京南各地州縣,繼續增修城墻,招募鄉勇,守城能力必然會大大增加,等到了十二月,建虜越運河而過,他們面對的,必然是一個又一個的堅城,以建虜強野戰,弱攻城的風格,他們又能攻破多少呢?”
陳演神色不變,拱手道:“如此,京師的兵馬就更是必須加強了。因為建虜在不能突破運河、無法南下搶掠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狗急跳墻,將目標轉向京師!”
朱慈烺點頭道:“先生說的沒錯,京師的守衛兵力,確實需要再加強,”轉對御座上的崇禎帝:“但兒臣以為,調派孫傳庭左良玉,又或者是令山西兵、宣大兵入京,都是遠水不解近渴之策。鼓勵京師百姓參軍,擴大義兵才是眼下的當務之急。”
招募義勇需要一定的銀子和糧米,銀子好說,內廷庫還有一些,但糧米卻實在是沒有多少,京師百萬人口,靠的全是江南的漕米,在運河中斷,江南漕米運輸不來的情況下,京師糧米怕是很快就會出現短缺,一個很明顯的跡象,當建虜入塞的消息傳來后,京師米市立刻就掀起動蕩,很多米行關門、捂米不售,幸虧有京惠米行這個定海神針,從昨天到今日,不但沒有漲價,反而限量限價的繼續出售平價糧,如此,其他米行才不敢貿然漲價,不過停售惜售的現象卻已經是在發生了。
“不是義勇,是義兵!”朱慈烺微微提高聲音。
不但崇禎帝,就是朝臣們也好奇,想知道兵和勇的差別,只有奸猾如周延儒者,立刻就意識到,太子,怕是又要出什么新招了。
太子的聲音在殿中回蕩。
太子所說,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個事實,不說這些朝中重臣,就是縣衙里的小吏,也知道軍戶制已經是不可行,真正有戰力的還是募兵和將領的家丁。
或許各地衛所指揮使的爵位不如京師的這些公伯侯,但他們數量眾多,在各地根深蒂固,一旦廢除衛所,也就是廢除他們的特權,各地必然會掀起風波,也因此,明知道衛所兵已經腐朽,但卻沒有人敢提出廢除或者是改革。
群臣屏住呼吸---建虜入塞,危急關頭,太子在這個時候提出,難道是想要改革衛所制嗎?火燒眉毛的當下,完全是不合時宜啊。
“京師明明有這么多的人口,卻招募不到足夠的義勇,因此兒臣以為,為了因應現在的緊急情況,應立刻在京師強制施行義務兵制度,凡十八歲以上,五十歲以下、沒有殘疾之男丁,不分身份、戶籍,不論軍戶,民戶,商戶,都必須加入義兵營,保衛京師!如有抗命者,以通敵論處!”
難道官員、士子也要從軍嗎?
不理眾人的驚訝,朱慈烺繼續道:“所謂鄉勇,是自愿的,但義兵,卻是必須參加的,容不得他本人愿意或者不愿意,京師有百萬余人口,加上逃難而來的百姓,百十萬人,從中選出十五萬青壯是沒有問題的,有了十五萬義兵,京師兵力不足的問題,立刻就可以得到緩解。此乃加強京師防務,確保萬無一失,不用各地勤王之兵的唯一辦法。”
朱慈烺沒有看到提出反對的是誰,不過卻也能大概猜出,于是環視眾臣,說道:“不征兵,難道百姓們就會很安定,就不會人心惶動嗎?建虜入塞已然是事實的,如果京師兵力不足,上下沒有堅守的決心,百姓們會更惶恐!只要兵力足夠了,上下一心,京師沒有危險,百姓們才會漸漸安定下來,而這,正是招募十萬義兵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