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 “嗚嗚~~~” 風帆揚起,船隊起航。 高起潛命令手下的小太監,率領秦皇島的留守人馬和船夫青壯,在碼頭上擂鼓呼喊。 聲震大海,驚起海鷗一片。 腳步聲響,有人來到身后,一看原來是醫官李信(李巖)。 不同于普通醫官,軍中都知道,李信是一個有來頭的人,和太子殿下是有某種關系,因此從將官到士兵,對李信都倍加尊敬。 張家玉是一個。 太子沒有解釋,只讓他和李巖多相處、多了解。 等到了秦皇島,張家玉對李巖稍微注意了一點, 如果是往日,張家玉是絕不會和李巖說話的,但今日大軍渡海,心潮澎湃,他忍不住高聲道: 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片云孤月應腸斷,樁樹凋零又一秋! 此時在船舷邊的,幾乎全是武人,知道張家玉詞間意思和此詞作者是誰的一個也沒有。 邊釁指的是“建虜”,室戈指的是“內亂”,整首詩有豪氣,但更有悲憤,而原作者并非是張家玉,而是袁崇煥,名字叫《偕諸將游海島》。張家玉此時高唱,有抒發己意,也有對李巖的指責之意。內亂,當然也能指流賊。 今日燒羊酒正醺。 不把須眉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