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第一道詔書
大逆罪,不但是抄家,而且是要滿門抄斬。
等于這三家連同李守錡的襄城伯府,將一個人也不能活。
朱慈烺微微點頭,對張忻多看了一眼,說道:“大司徒法眼如炬,朕深以為然,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何況幾個勛貴?內(nèi)閣刑部大理寺,應(yīng)不殉人情,從速處置,該削爵的削爵,該流放的流放,不可拖沓縱放!”
---新君這是要將京師勛貴一網(wǎng)打盡啊。當日上疏朝廷,推動定王上殿,其后又在內(nèi)閣值房鬧事的勛貴,有三十幾人,現(xiàn)在這些人都獲罪,都將被革除世爵,等于是京勛貴一下子就少去了三分之二。
歷來,從成祖皇帝到崇禎皇帝,都把勛貴當成了最重要的臂助,一味縱容,但眼前的這位新君,顯然不是這么想的。
他的意思已經(jīng)表達的清楚,刑部張忻是一個心思透亮的人,應(yīng)該知道該怎么做。
皇帝大喪,非同小可。
前后一共三天,朝夕哭臨三日。
到處都是白,到處都是人,眼中看到的也都是悲傷,耳朵里聽到的也都是哭泣。
正如陶潛詩中所言:“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崇禎帝謚:剛明恪儉奮武敦仁懋孝毅威皇帝。
為什么是威宗?
比起思宗、毅宗,威宗其實更能體現(xiàn)崇禎帝的性格特點。
明神宗的神,明熹宗的熹,崇禎帝的威,其實都恰如其分。
明代皇帝的謚號和廟號,并非全是贊美之策,比如明神宗,他的神字,其實就含有一定的貶義,但清代以后,帝王完全控制了文官集團,文官變成了家奴,謚號完全成了贊美,且越來越長,如此以來,謚號也就失去了評判的初心,不再有蓋棺定論的意義。
二十七日后,大行皇帝出殯。
七十二名身強力壯、身穿孝服的錦衣衛(wèi)抬起以金絲楠木打造而成、重達萬斤的梓宮,將棺槨緩緩抬離乾清宮,轉(zhuǎn)至神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