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糧食危機
希望袁樞能有其父的風采,即便不能策反,只要能令沈陽的漢軍旗將領有所動搖,就算是大功一件了。
不同于往常,今晚京師的街道上燈籠點點,到處都有光亮,燈下的行人百姓也隱隱然透著些喜氣,比起年初之時的死氣沉沉,感覺好了很多--不止是因為快過年了,且明天就是小年,更因為建虜大軍被太子殿下擊退了,這一個年,不用提心吊膽了。
因為一個大問題正等著他。
雖然是限人限量,但貧苦百姓實在是太多了,京惠商行每天都是人滿為患,尤其是最近兩天,每日清晨,不到開門時間,京惠糧行的兩間門店就已經被堵的水泄不通,不說糧食,光是維持的人手就需要相當的數量,趙敬之緊急采取措施,從購糧的百姓中選出一些精壯年,以工代賑,允他們每日可以多購買一些糧米,以維持現場秩序。
一旦京惠商行沒有了糧食可賣,憤怒的百姓說不定會有過激之舉。
已經是夜晚,但京惠糧行前面的街道依然是人山人海,有糧行伙計敲著銅鑼,大聲吆喝,說今日賣糧已經結束,請百姓們明日再來,但卻依然不能驅散排隊的人群,很多沒有買到糧食的老弱,哀求賣一點糧給他們,哭喊中,很多人都跪下了,京惠商行的伙計竭力勸阻,但扶起這個,卻又倒下那個……
在京惠糧行對面街道的牌坊下,朱慈烺披著紅色的大氅,負手站在街邊,遠望對面街道的百姓,臉上滿是憂愁。趙敬之得到通知,急急趕到,向他見禮。兩個多月沒見,趙敬之又蒼老了許多,須發更白,腰也駝了,雖然表情很平靜,但不經意中,眼神深處卻依然會閃過老來喪子的悲痛。
趙敬之眼眶登時就紅了:“臣……”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聽完趙敬之所講,朱慈烺臉色更加凝重,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嚴重,京惠糧行的余糧已經不足三日了,三日后沒糧,京惠糧行就不得不關閉,屆時,必然會有一場排山倒海的大風暴撲向京惠商行,他想要通過京惠商行豎立商業典范,穩定京師糧價的目標,就會遭遇重大挫折。更不用說,沒有了京惠商行的攪局,其他糧商就會肆無忌憚,借著年前的幾天,將糧價推向高點。在河南賑災,山西地震,各地歉收的情況下,京師糧價的高漲會有相當的示范作用,北方地區的糧價,恐怕會有一波大漲幅,對于在生死線上掙扎的窮苦百姓來說,糧價每上漲一成,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家破人亡。
他必須穩住糧價。
朱慈烺知道趙敬之所說是對的,不過趙敬之考慮的是商業和京惠商行的長久,但他考慮的是軍國和百姓的生計,考慮不同,策略也不同,所以他堅持平價賣糧,甚至稍微虧一點也沒有關系,為的就是抑制京師的糧價。
在太子的安排下,他和佛郎機人,紅毛人做糧米生意,又接了兩批鄭芝龍從琉球買來的糧,這些糧食先到福建,再海運到天津。福建廣東的海運之路更是一直沒有停,將南方的糧米源源不斷的運來,直到隆冬,天津近海冰凍才停下。趙敬之在京畿儲備了大批糧食,就是為了防備年關初春可能會遇上的糧食危機,原本應該能支撐過的,但建虜入塞打亂了他的計劃,很多京畿周邊的百姓都逃進了京師,幾天之間,京師就增加了三四十萬的人口,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窮苦的百姓,買不起高價糧,京惠糧行的平價糧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也因為如此,京惠商行的余糧在這一月之內消耗巨大,很快就見了底。
京畿地區的糧價和米市,本是順天府,戶部和內閣的責任,京惠商行一直平價放糧,對京畿地區民心的穩定,百姓的困苦,有莫大的幫助,當京惠商行遇上困難時,順天府應該主動提供幫助,奈何大明的官僚體系到了明末,已經變得因循守舊且運轉不靈了,很多官員都怕事,不敢做事,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從最基層的縣官一直到內閣的閣員,莫不如此。
如此,朱慈烺只能親自來解決。
“除夕以后呢?”朱慈烺臉色凝重:“更何況,開春之后才是一年之后最缺糧的時候,如果現在都頂不住,初春肯定是沒有希望的。””
“他們會同意嗎?”朱慈烺問。
雖然京惠糧行的糧倉已經見底,但京師并非沒有糧,其他糧商的糧倉基本都是滿的,自從趙敬之這個外來者,殺入“糧界”之后,其他大小糧商的生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也因此,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大小糧商都聯合起來,想要將趙敬之這個“攪局者”置之于死地,不過經過小伯公李國禎之事,所有人都知道,趙敬之身后有一個巨大的靠山,那就是當今的東宮,未來的皇帝。從那時起,糧商們便受到了驚嚇,偃旗息鼓,再不敢找趙敬之的麻煩了,糧米不過是一筆生意,犯不著為了幾個銅錢惹怒東宮,以至于搭上自己的性命。
因此,大小糧商根本不愿意搭理趙敬之,趙敬之雖然努力想要從他們手中借糧,但到現在一無所獲--這些情況,蕭漢俊在每三天一次的情報匯集中,清楚的報告給了朱慈烺,所以朱慈烺知道,趙敬之想要用個人的誠意打動京師的糧商,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京師糧商不敢和京惠商行硬抗,但隔岸觀火,看京惠商行倒霉卻是他們所有人的心愿,因此趙敬之根本不可能從他們手中借到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