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戰海州
通州,順義,河間都在激戰的同時,千里之外的海州,同樣也是狼煙股滾,殺聲震天。
原本,吳三桂想要依樣畫葫蘆,迅速攻到海州城下,依照蓋州的辦法,再把海州給破了,但不想,在海州卻是遇到了麻煩。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共稱三順王,是為甲申之變前,投降建虜,被建虜授以待遇最高的漢人,因為這三人不但是帶來了自己的部下,先進的火器和大量的船隊,而且還裹挾了大量的漢人百姓,孔有德和耿仲明在登州不用說,尚可喜投降時,將皮島乃至周邊海島上的漢民,全部裹挾上了岸,為建虜納了投名狀,從此以后,建虜再不擔心明軍在海上的騷擾,前登萊巡撫袁可立設置布局的敵后海上騷擾戰術,變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從此,再難對建虜形成威脅。
為表彰尚可喜之功,黃太吉除了封尚可喜為智順王,還將海州賜給了他,用以安置他的部下。所以尚可喜一直都居住在海州,歷次戰事,從征朝鮮到松錦之戰,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三人雖然都帶兵參加,但出彩的時候并不多。
或者說,即便他們三人不變,但他們三人的部下起了異心,脅迫或者殺掉三人,也都足以引起大亂。
因此,尚可喜孔有德三人,每一次都是留守,尚可喜在海州,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廣寧,有建虜留守部隊的監視,黃太吉也不怕他們三人搞出什么事情來。
初聽到消息,尚可喜幾乎不敢相信,就和去年他聽到,豫親王率兵入塞,結果吃了敗仗,連七貝勒阿巴泰都被明人生擒一樣,作為曾經的大明將官,他對明軍的戰力,太了解了,即便是明國最精銳的關寧鐵騎,在建虜八旗面前,也占不到便宜,何況內地的那些兵馬?但想不到啊,豫親王十萬人入塞,不但一無所獲,而且還損兵折將,從那時尚可喜就隱隱意識到,局勢怕是有些改變,不過他依然不認為,短時間之內,明國有能力發起反擊,畢竟明國的九邊精銳,在松錦之戰中,幾乎損失殆盡,沒有三到五年的時間,是不可能恢復元氣的,而大清不會給明國恢復的時間,一定會猛追猛打,去年豫親王入塞失敗了,今年皇上御駕親征,就是明證。
“明軍勢大,請王爺發兵救援!”
軍國大事,尚可喜不敢怠慢,他急忙去見薩必圖,然后決定薩必圖坐鎮海州,他尚可喜立刻帶兵,前去救援蓋州。同時急急報于沈陽的濟爾哈朗。
這一下,尚可喜更是吃驚,怎么可能,蓋州一日也沒有堅守住?伊勒慎雖然老了,但他手下的一千建虜,可都是正兒八經的旗丁,以旗丁漢軍旗,加上蓋州堅固的城防,怎么可能這么快就失守?明軍什么時候變的這么強悍了?
雖然是漢賊,但不得不說,尚可喜的帶兵和判斷,都是有一套的,在詳細問過潰兵,知道明軍主帥是寧遠總兵吳三桂,攻陷蓋州,使用的是炸城之術后,他在返歸的路上,不但命令各處屯子和田莊立刻撤退,而且還試圖挖掘道路,堵塞井水,以凝滯明軍的進攻速度,就他對明軍的了解,明軍在攻陷蓋州之后,一定會在蓋州修整(搶掠)一天,而一天的時間,足可令他做很多事情。
就明末能聚攏人心的幾個人物來說,都有一個大特點,那就是不愛財,左良玉的兵馬只所以能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但有財物,他都會先分給部下,自己只留極少的一部分,財去人來,人人都知道左大帥仗義,一些無路可走的兵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左良玉。而左良玉來者不拒,不管是麥是草,都要收到簍子里,但也因為如此,造成他的兵馬良莠不齊,雖然人數眾多,但軍紀最差,戰斗力也最弱。
吳三桂雖然不是左良玉那般的散財童子,但對錢財看的卻也是不重,一來吳家是遼西的大地主,擁有的田地眾多,吳三桂少小就過著富奢的生活,二來,遼東鎮是大明邊關九鎮之中,最受重視的一個地方,雖然也欠餉,但比起其他地方,情況要好上不少,而最重要的,此次并非是吳三桂的部隊獨自行動,不但有山海關總兵馬科,還有太子的京營兵,這其中,京營參贊張家玉明著雖然只是一個參贊,但誰都知道他是太子殿下的心腹,遼南戰事的一切,都會通過張家玉和其他京營將官之口,傳到太子殿下的耳中。一旦被太子殿下認定貪財誤事,一生的仕途就完了,因此就算再是貪財,這個時候也必須裝一下。
吳三桂快速出擊,沒有在蓋州停留,出乎尚可喜的預料,就在尚可喜返回海州的途中,跟在他身后的步兵和從各個田莊里撤退出來的家屬,就被明軍的前鋒騎兵追上了。
聽到后隊被襲,尚可喜根本沒想救援,他清楚知道,關寧鐵騎雖然不是滿洲八旗的對手,但收拾他們這些漢軍旗,卻是綽綽有余的,為今之計,他只有盡快返回海州,憑城固守,才是最明智也最有效的辦法。
進入海州之后,尚可喜立刻關閉城門,而在這之前,得到消息的薩必圖已經將城中所有的男丁都組織起來,分發武器,上城防守,兩人商議之后,認為城中兵馬不是關寧軍的對手,不宜野戰,只能死守海州,以等待濟爾哈朗的援兵。
吳三桂雖然少年從軍,久在遼東,但卻從來都沒有來過海州,在夜色黃昏,火把光亮之中,他縱馬在海州城下奔馳了一圈,確定海州周長不過十五里,城墻高度也遠不及蓋州之后,他微微放心了---連蓋州那樣的堅固城池,在京營的炸藥面前都轟然倒塌,眼前的海州城又算什么呢?
吳三桂雄心勃勃,英氣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