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左良玉
魚臺縣大捷的消息迅速就傳遍了山東,也傳到了河南汝寧。伴隨著這個消息而來的,還有太子殿下的使者、東宮典璽田守信即將到達汝寧的塘報,于是汝寧城中的大小官員,各總兵副將今日都聚集在東門之外,等候田守信的到來。
無論是真心實意,還是為了拍太子的馬屁,眾人都是一片稱贊。
那就是平賊將軍,加太子少保的左良玉。
明史左良玉傳中說他“長身赪面,驍勇,善左右射。目不知書,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有功。”
最初平亂時,左良玉屢戰屢勝,猶是一腔忠君報國之心,但到了崇禎八年,曹文詔戰死之后,左良玉成了朝廷在河南戰場唯一的倚仗,面對其他將官的碌碌無為、監軍太監的掣肘、文官的胡亂指揮,左良玉的心態漸漸發生了變化,隱隱已經有了居功自傲、不聽調派、養寇自重的苗頭了。史載“良玉在懷慶時,與督撫議不合,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撫檄調,不時應命,稍稍露跋扈端矣。”
雖然知道是左良玉在后面搞鬼,但為了中原局勢,崇禎帝也只能忍了。
崇禎十年到崇禎十一年,在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的努力下,官軍連續取得大勝,這中間,左良玉奮勇作戰,搶到了不少功勞。
如果是正常情況,左良玉拒不聽令,朝廷已經可以斬了,但左部勢大,朝廷對左良玉的處置,仍然只是“削職戴罪立功自贖”。
左良玉有勇有謀,算得上一員優秀的統帥,但私心太重,只顧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能打的仗他會打,不能打的仗,他轉身就走,才不會管國家糜爛的大局、督撫文臣和監軍太監的意思呢。歷史上朱仙鎮之戰就是如此,見沒有勝機,左良玉帶兵連夜撤退,絲毫不顧丁啟睿和楊文岳的反對,也不怕兩人的彈劾,反正朝廷的責罰就是“戴罪立功”,他早已經習慣了。沒想到的是,李自成跟皇太極學了一些伎倆,在他撤退的道路上挖掘了壕溝,以至于撤兵變成了潰敗。
不過和歷史上一樣,對于此次救援開征,他信心并不是太足。
直到京師傳來消息,說太子“代天出征”,并且攜帶了七十萬兩銀子的欠餉之后,他信心才被鼓動了起來。兵無餉則無力,如果餉銀充足,士氣高昂,擊敗五十萬流賊也并非不可能。
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了太子親征的另一層意思,那就是要節制各鎮總兵,他左良玉怕會是太子嚴厲督導的第一人。這么多年的剿匪生涯,從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陳奇瑜到洪承疇孫傳庭,左良玉經歷的督撫都是大明朝最有能力,也是最有權勢的一批文臣,人人都捧著尚方寶劍、有便宜行事之權,不過除了洪承疇孫傳庭和盧象升,左良玉對其他人還真不放在眼里,包括提拔他為“平賊將軍”的楊嗣昌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