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魏國公
石橋崇禎五年開始修建,十三年完工,是古代石橋的一大杰作,與趙州橋同名。
崇禎十一年,多爾袞帥軍入塞時,攻破獻縣,直下山東時,石橋還沒有建成,當時乃是從老木橋通過,現在木橋已拆,石橋是唯一的通路。
接著是獻縣縣城。
到現在為止,獻縣城墻還沒有完工,不過卻已經花銀一萬九千兩了,吳甡和顏胤紹已經拿不出銀子,若沒有太子駕臨募捐,最后恐怕就只能草草收場。
翌日,朱慈烺離開獻縣,繼續前往交河,景州等河間府下轄的幾個州縣,然后順著運河北上,經東光縣,泊頭鎮,滄州,天津等地回京。一路照例他要巡視沿途城防和兵士,每個地方都要耽擱一天,算起來,勉勉強強可以在八月初十之前回到京師,所以他不敢多耽擱。
商人典范。
葉鐮跪地雙手呈接,心中激動無比,雖然到了明末,比起明初之時,商人地位已經大幅提高,但依然是士農工商,商人依然是排在最后,上不了臺面的,葉鐮繼承祖業,經商多年,雖然掙了一些銀子,并急公好義,常常賑濟百姓,在河間府威望很高,但他終究只是一個商人,很多官員都感激他,但卻也不敢對他太親近,想不到太子竟然如果高看他,和他對談,并親筆為他寫字……
有這一幅字,可保葉家的生意,數代昌盛,從南到北,無人敢刁難。
……
宮中的各個殿中都有鎮涼的冰塊,以保證殿中的溫度比室外低上那么幾度,而殿中群臣的火氣,也隨著言官御史的出京和今年財政狀況的些微改善,好像也消減了不少,這些日子的朝議,都比較平和,但今日,朝堂上卻又掀起了波瀾,朝臣紛紛站出來諫言,一個個慷慨激昂。
張縉彥果然是因為“追逮賦”被打,而指使之人乃是魏國公徐文爵的老丈人李弘。李弘積欠朝廷賦稅,今年需要補交的糧米折合銀子,在三千兩以上,但李弘仗著自己是魏國公徐文爵的老丈人,聞朝廷追賦,就將田地都掛在了徐文爵的名下,至于過往的逮賦,則是拒不繳納。
李弘并不是勛貴,只是魏國公的老丈人,算起來,就是一個平民百姓,張縉彥覺得,自己進士出身,堂堂給事中,還是可以動一下李弘的,就算演戲也得演一場,不然何以回京復命?
不想李弘是一個混球,一怒之下,竟然派人在半路襲擊毆打了張縉彥。
于是就有了后來的葫蘆僧判葫蘆案。
李弘,甚至一度成了士紳心中的無名英雄。
這個結果一報上去,李元幀就知道自己要被罷官,而他要看的,就是南京城,上上下下那些人的好看。
其實,這個案子的案情并不復雜,主要是阻力太大,查案人員伸不開手腳,徐文爵是世襲的魏國公,在南京有相當龐大的勢力,就算他沒有授意,聽到他的名號,官府人員就會自動避讓,現在又疊加了追逮賦者的不滿,就更是讓情況變的復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