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西山防務
坤興很少這么認真,除非是大節日或者是擔著崇禎帝的面,朱慈烺更好奇了,低頭問:“怎么了這是?是母后讓你來的嗎?”
朱慈烺笑了,這才是坤興嘛。
坤興眨眨眼,一臉是笑的走了--她到這里來,只為了見太子哥哥一面,為了這一面,她可是受了不少的委屈,在周后面前哭鼻子,又說會幫著周后傳旨,連帶著各種保證,周后這才同意她到乾清宮來。但她卻不敢離得太近,只恐被父皇知道,在周圍溜了半個時辰,才算是見到了太子哥哥。
匆匆離開皇宮,來到兵部衙門,朱慈烺見到了在這里等待了許久的兵部尚書馮元飚和侍郎張鳳翔,張鳳翔五十多歲,身體還矯健,馮元飚卻是病病殃殃,勉強在支撐,離得很遠,在半夜凌晨的冷風中,就聽見值房里傳來他劇烈的咳嗽聲。
朱慈烺心有感動--明末的歷任兵部尚書中,馮元飚是在任時間最短的一位,同時也是最有心無力的一位,崇禎帝不聽他的意見,地方督撫也不鳥他,在崇禎十六年的凄風苦雨中,馮元飚堅持了半年就不得不以病告退,但以事后諸葛亮來說,馮元飚當時的判斷,基本都是準確的,如果崇禎帝能聽從他的意見,多給他支持,或許十七年的敗局就不會那么快來到。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當然就是運河的防守。
除了運河正面,有可能會被建虜繞行的京師西山和天津沿海,是朱慈烺比較擔心的所在
因此,構建西山防務,令建虜大軍不能從這里通行,是今夜朱慈烺和兵部眾臣商議的重點。
當年蒙古也先攻打京師時,最激烈的戰斗就發生在京師西北,也就是西直門的方向。當時,于謙并沒有令明軍躲在城內死守,而是命令明軍出城迎敵,背靠護城河結寨,利用城外密集的民房來化解蒙古騎兵的突擊威力。
今日和當時不同,當時蒙古人是想要攻陷京師,今日建虜卻只想要從京師西北繞行,目的不同,行動自然也就不同,再說,建虜比蒙古人狡詐百倍,想用當年于謙的戰術擊退建虜,幾乎是不可能的。
聽完后,朱慈烺明白了。
“殿下,臣曾在工部,曾經主持修建過京西北,永定河、溫榆河的河堤,今日又特地派人去查看,雖然今年偏旱,但兩條河的水量卻還是不錯的,足以令建虜大軍不能通行。”
第三,西直門地勢比較高,這里的城門和城外的民居都是不會被淹到的,建虜如果想繞行,就只能從這里通過,而當年于謙于忠肅的戰術就可以用上了,挖掘重重壕溝,以民居為據點,利用火器打擊建虜,建虜兵馬展不開,又臨近京師城墻,城頭上的各式大炮都有施展威力的機會。
老尚書說的激昂,這一刻,甚至都不咳嗽了。
相反,西山的守軍卻需要是精銳,西山雖然崎嶇,大軍不易通行,但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建虜是很有可能會翻山的,而京師人馬救援不便,需要守軍獨自應對,因此必須是精銳。
最后定下由參將董琦率一個精武營千總隊配一千左柳營和火炮,一共三千人,駐守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