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7章 軍機謀劃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緩緩道:“那就戰,建虜遠道而來,糧草困難,張家口卻只在京師五百里之外,我大明沒有避戰的理由。”
“陛下,如果是多爾袞親征,建虜和蒙虜最少能糾集六到七萬的騎兵,我軍兵馬怕是力有不逮啊?!?br/>
現在,因為收編了左營騎兵精銳,三千營的騎兵已經將近四千人,王允成的保定兵和李國英的通州兵,能湊到一千五百騎兵,加上宣府騎兵以及七拼八湊,大明京畿宣府地區能動用的騎兵勉強能有一萬人,張家口塞外三部去年都受到了重創,他們滿打滿算,最多能湊出兩一萬五千騎兵,加起來不到三萬騎。
雖然大明現在有強大的步兵,精武營已經具備和建虜主力對戰的實力,但塞外草原廣袤,多爾袞又是用兵行家,他是絕對不會擺開陣勢,和大明對攻的,他一定會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時進時退,忽現忽隱,用巨大的空間和天然的騎兵戰場來疲憊、割裂大明軍。
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戰役將是一場騎兵對騎兵的大決戰,如果大明勝了,張張家口塞外三部穩如泰山,對大明會更加歸心,建虜在蒙古草原的威望將會一墜千里,哈刺慎喀喇沁察哈爾三部蒙古必然離心,多爾袞深知這一點,因此這一次他絕對不會保留,絕對會使用最精銳的騎兵,沖擊大明的防線,以圖取的一場大勝,穩定蒙古草原和蒙古盟友。
相比之下,無論朱慈烺本人還是軍機處的諸位軍輔,對塞外騎戰都是深有憂慮的。
所謂的準備,所謂的勝算,其實就是兵力、裝備以及后勤補給的巨大堆砌,但是大明浩浩蕩蕩,聚集足夠的兵馬,配備精良的裝備,保證糧餉和后勤,穩扎穩打,步步向前,收復遼東,甚至是打擊更北面的外蒙古以及羅剎國,都是按部就班的事。
因此,軍機處每日最大的工作,并不是絞盡腦汁,思謀什么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僥幸事,而是全盤謀劃,發揮大明的人數和裝備優勢,用巨大的體量去碾壓蒙古和建虜。
如果是步戰,就關內來說,大明隱隱已經可以做到了,但關外戰,在廣袤的、蒙古人最為熟悉的草原戰場上,大明還是力有不足。
不過就戰略來說,這依然屬于是巧勝,有想當的風險。以多爾袞的見識和謀略,怕不會輕易為明軍戰略所困。
……
而歷代中原華夏王朝,也無一不把大同作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戰場,因此在大同重點設防。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曾經對明朝當時九邊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大明雖大,但最為緊要之地僅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王陽明所說的四處緊要之地即為宣、大、薊、遼四鎮。宣大方向防范蒙古部落,薊遼方向防范遼東。這四處若為建虜蒙古占領,則大明危矣。
大明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入侵,英宗親征,出居庸關,被瓦剌也先設伏于土木堡,雖使明軍精銳損失殆盡,并擒獲明英宗,但因為宣府、大同尚在大明手中,其中兩處守將奮勇作戰,很好的抵擋住了瓦剌后續部隊的進入,致使蒙古人在京城下由于后繼乏力,遭遇大敗,不得不退回草原,如果當時大同宣府沒有能堅守,蒙古人源源不斷的涌入,大明必然要面對更大的壓力,能不能取得北京大捷,蒙古人又肯不肯快速退去,大明能有多少氣數,怕就是一個未知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