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福王之死
高名衡,字仲平,山東沂州(今臨沂)人,崇禎四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守衛開封城有功,受朝廷嘉獎。開封失守后,崇禎帝憐其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只罷官令他回家修養。崇禎十五年末,建虜入塞,從京畿一路搶到山東,破沂州,高名衡與妻張氏一起自殺殉節。
面容清瘦,個子不高,三縷黑密的長髯,眼神微有疲憊,聲音微微沙啞,高名衡相貌普通,和朱慈烺想象中差不多。扶起高名衡,一番溫言撫慰,令高名衡感受到皇太子對他的器重和欣賞之心。
高名衡感激涕零,沒想到太子殿下居然如此親和。尤其是聽到太子殿下帶來了一萬石軍糧,用以賑濟城中百姓時,他激動的情緒更是無法抑制。
推官只是七品小吏,但黃澍卻是南明史的名人,品級不高,卻曾經當庭掌摑南明首輔馬士英,其后又鼓動左良玉清君側,失敗后勸說左良玉之子左夢庚降清,令左營三十萬大軍一夜易幟,可說是一人就卷起了千堆雪,令南明朝堂不得安寧。但在此時此刻,在兩次開封之戰中,黃澍卻是表現卓絕,矢石交加之下,他始終站在防守的第一線,大呼殺敵,極大的鼓舞了開封軍民的士氣,尤其是“懸樓”的發明,他更是功不可沒。前世讀史之時,朱慈烺非常疑惑,這樣一個人,前后變化為何如此之大呢?
方臉,長髯,眼神炯炯有神,正氣凜然,額頭上還纏著紗布,用官帽壓著,原來在守城激戰中,他額頭被闖軍箭矢劃傷,幸虧不是直接命中,不然他肯定就一命嗚呼了。此時見到太子,黃澍肅然行禮,不論從哪個方面看,他都應該是忠臣烈子。
黃澍翻臉跟翻書似的。
所以呀,人性是復雜的,忠臣奸臣未必就不能轉換。有時往往就是一念之間。
歷史上,黃澍就是因為到左良玉軍中做監軍,漸漸和左良玉走到一塊,最后膨脹到不可自拔。
黃澍的殺伐之心很重,功名之心太盛,如果能委他以重任,用他到江南查稅,以他急于立功的脾氣,對付那些頑固的,不肯接受新政的富商說不定會是一個好人選呢。
在眾文武的簇擁下,朱慈烺進入開封城。
朱慈烺心情卻又沉重起來,眼中看到的百姓幾乎全部都是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開封是南北通邑,中原大城,素以商賈云集,市井繁華而著名,但在流賊圍城之下,卻也變得像邊疆一般的破敗。
雖然開封之圍已解,但開封城的糧食困境卻依然在持續中。
沒有去河南巡撫衙門,朱慈烺進城的第一站是周王府。
現任周王朱恭枵雖然在文學上沒有太高的造詣,但遵從其父朱肅溱的“忠孝賢明、輔政愛民”訓陶,在地方上有賢王之稱,流賊侵入河南以來,一直不遺余力的支持官府,尤其是三次開封之戰,周王捐錢捐物,幾乎是散盡了家財,在周王的帶領下,城中富商也都是踴躍納捐,正因為有了比較充分的后勤保證,開封城才能一連三次在數十萬流賊的攻擊之下屹立不倒。
所以朱慈烺對這一位老王爺還是很尊敬的--周王比朱慈烺大三輩,屬于是爺爺級別。
周王是賢王。如果明末之時,各地宗室都如能周王一般,盡心國事,出銀助軍,流賊在各地風起云涌之勢,未必會這么順當。
周王府是在宋金王宮遺址上翻建的,規模宏大,內外兩座城垣。方圓五里左右,為明代為數不多的幾個“高等級”王府之一。
各依禮數見罷,周王世子引著朱慈烺往后殿走。
不過當太子駕到時,他還是強撐著從榻上坐了起來,迎接太子。
一番客套之后,內監搬過椅子,朱慈烺就在病榻邊坐下,和老王爺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