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太子守京門?
太子是國本,是大明的未來,在運河邊已經是危險,令人心驚膽戰,豈能再將他置于孤城之中?如果出了意外,那天大的禍事,是誰也承擔不起的。即便有人在心里認為,用通州拖住建虜南下的腳步,是一個高招,但卻沒有人敢說出來----如果只論奏疏,只論策略,如果不是太子,而是一方的督撫,殿中所有人都會為之叫好,但偏偏是太子。太子是儲君,拿儲君當誘餌,拖延黃太吉,豈是做臣子的道理?
“運河之敗,兒臣責無旁貸,如果不能拖住建虜南下的腳步,山東必成焦土。兒臣無顏見天下人。天下人對朝廷,也必然會失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兒臣知道父皇擔憂兒臣的安全,但敵虜入塞,百姓朝不保夕,兒臣何敢惜自身?”
“建虜雖然洶洶,但后背已經被我大明插了一刀,其心不穩,只要我軍堅持,建虜必退!”
“如果父皇不準,那就請削去兒臣的太子之位,兒臣愿意以皇子身份,守衛通州!”
“臨表涕零,望父皇知曉兒臣的信心,同時也對兒臣有信心。”
太子的信,像是錘子一般的錘在崇禎帝的心頭,他仿佛能看到太子正跪在他面前,慷慨激動的述說堅守通州的必要和可能,如果是這樣的臣子,崇禎帝不會猶豫,一定會同意并大加贊賞。但對自己的兒子,他卻實在是擔心,如果沒有太子的密信,沒有成祖和天家的加持,只靠袁繼咸帶來的奏疏,他想也不會想,立刻就會駁回,甚至不惜給通州文武下密旨,令他們放棄通州,保護太子回京。
他忽然意識到,兒子的堅韌,超過自己的想象,勇氣更是冠絕……
但通州究竟能不能守,太子信中所說,又究竟有幾分是真的?
“是。”
作為天啟五年的進士,袁繼咸在東林中的資歷和聲望,是超過蔣德璟和范景文的,同時性子單純,不善權謀,不然也不會被左夢庚騙入營中軟禁。
因為崇禎帝或許不會相信別人,但對袁繼咸這位清明大儒的話,卻是一定會相信的。
袁繼咸將他在通州見聞,緩緩講述,從乍聞兵敗,到太子退回通州,聚攏兵馬,整軍備武的經過,所見即所知,毫無隱瞞的全部講了出來,包括他如何向太子諫言,但不被太子允許的過程。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太子的決心。
“臣等有罪。”殿中群臣,呼啦啦全跪下了。害太子守衛通州,當然是他們這些臣子的責任,如果他們有擔當、有能力,又何用太子出手?
剛才,眾臣齊聲反對,要求召回太子之時,兵部尚書馮元飚雖然也跟著躬身跪拜了,但并未出聲,他心中充滿了愧疚,阿濟格從昌平繞行,雖然是昌平總督何謙的責任,但他身為兵部尚書,也是責任在逃,雖然在給何謙的公文中,他一再提醒何謙,要何謙小心提防,絕不能讓建虜越過昌平,但何謙還是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