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 動搖國本
“但海州只有一萬多兵,糧草又不足……”這一次說話的不是順治,而是垂簾后的布木布泰。
“除了節衣縮食,加快生產,全力支持海州戰事之外,還請皇上下旨,再令盛京各個王公貝勒和城中大戶,獻出府中全部存糧,一部分用作軍糧,一部分充作種子,以備春耕,但有隱藏者,以謀反論處!”多爾袞道。
--時至今日,“大清”府庫早已經是沒糧,普通百姓更已經斷糧許久,所有人只能吃草根,咽樹皮,往山中打獵,水中撈魚,所幸遼東抵御廣袤,物產豐富,通過漁獵總是能補充一些,但遠遠比不上消耗的速度,盛京餓死的人,一日比一日多,但為了海州和鳳凰城的戰事,“朝廷”非是繼續加大搜刮的力度不可,到現在,只是壓榨下層百姓已經是榨不出糧食了,多爾袞只能將目標對向王公貴族。
“準!”順治沒有猶豫,立刻答應。
垂簾后的布木布泰卻是長長的嘆息了一聲。王公貴胄府中的存糧也是有限的,就算將他們都搜刮干凈了,怕也是沒有多少,只要戰事繼續,只要大清的糧食生產無法恢復正常,這危局終究是無法挽回……
……
京師。
就在多爾袞為了前線糧草,窮盡一切,不惜將全部的王公貴胄全部得罪的同時,大明朝亦是掀起了一場大風暴。
三月初十,就在隆武皇帝的御駕,即將返回京師,大明上下,都在為遼東勝利振奮不已之時,大明第一報,已經有了廣泛影響力的《三文日報》忽然在頭版頭條刊發了兩條文章,第一,遼東戰事耗費巨大,國庫空虛,何解?第二:百姓納糧,地主納涼,國窮官富,千古荒謬,何時休?
此兩篇文章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
因為第二篇文章直指指責的,正是大明朝開國以來,一直施行的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賦稅的制度,所反對的,也是大明朝優待讀書人的祖制。這么多年來,士紳不納糧,少納糧,大明上上下下都已經是習慣,甚至是認為理所當然,但想不到《三文日報》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指責和反對!
這不止是反對祖制,也是和全天下有田有地的士紳為敵啊。
雖然,所謂的士紳不納糧,并非是完全,而是有一定的額度。比如秀才十畝,舉人五百畝,進士最多可以到兩千畝,超過額度都還是要納糧的,而且在經過了“攤丁入畝”的改革之后,這些原本不用納糧的田地,都已經分攤了人頭稅,那一塊不納糧的鐵招牌,其實已經是被打破了,只不過因為人頭稅分攤有限,除非是田產眾多的大士紳,大地主,否則就一般的士紳來說,所繳納的“攤丁入畝”,其實還是一個小數目。
但如果照《三文日報》的抨擊,以及最后一句振聵發聾的結語: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士紳的優待全部被取消的話,那他們以后要繳納的賦稅,就是成倍成幾十倍的增加,這簡直就是要人性命啊。
而且不止是人頭稅,田賦,朝廷的徭役,他們也必須要繳納和承擔了。
這怎么可以?
而且誰都知道,《三文日報》和當今陛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的政策和人事任命,都是《三文日報》先行放風,經過討論,確定沒有問題之后,朝廷才會正式任命,如今《三文日報》忽然拋出廢除士紳特權,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難道是陛下的授意,朝廷要對士大夫,對天下的讀書人動手了嗎?
《三文日報》提出的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相互呼應的,以朝廷錢糧困窘,可能無法繼續支撐遼東戰事為憂,引出第二個關鍵議題。顯然,這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就在遼東連續大勝,收復錦州和廣寧,大明朝廷和隆武陛下的威望,達到最高頂峰,也是戰事進行到最后的關鍵時期,忽然提出這個問題,在氣勢上壓制反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