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革新鹽政
“起來吧,今日我們只談事,不論罪。”崇禎揮手。
崇禎看向兒子:“你繼續說。”
朱慈烺轉身對著崇禎:“兒臣以為,南方歲入減少,其實是兩個原因。”
“第一,鹽稅、茶稅大幅減少,第二,逋賦者越來越多!”朱慈烺表情嚴肅。
朝臣微微聳動,尤其是內閣首輔周延儒和次輔陳演,兩人臉色都變了。因為太子的話,已經挑到了帝國財稅敏感的神經。
“我朝鹽稅分兩部分,一部是人口稅,每人派銀一分六厘二毫,家里幾個人就交幾個人的鹽稅,俗稱鹽鈔,一個普通縣城全年大約可收二三百兩鹽稅銀,我看了戶部的資料,鹽鈔雖然比往年少了些,但少的并不多,真正少掉的是商人納銀。什么是納銀呢?諸位老大人都比我清楚,就是商人直接在鹽場納稅的錢,俗稱鹽引。”
朱慈烺像是在朝臣,又像是問自己。
兩淮鹽運使不在朝的情況下,只有陳演這個戶部尚書能回答。
朱慈烺笑一笑:“陳老先生的回答,聽起來很合理,因為有戰事,鹽不好賣,所以那些鹽商就不進貨了,他們不進貨,自然就不納銀,而朝廷的鹽稅自然就少了。但奇怪的是,雖然這些鹽商不進貨了,不賣鹽了,但市場上的鹽卻并沒有短缺,從山西陜西京畿,甚至李自成治下的淪陷區,我都沒聽說有哪里買不到鹽的。只不過鹽的價錢,卻是一日比一日高,崇禎元年時,一斤鹽120文就能買到,現在卻已經賣到了300文,價錢翻了一倍,但朝廷的稅收卻少了一半,父皇,你難道沒覺得有什么不對嗎?”
朱慈烺點頭。
崇禎雖然亡國之君,但絕不愚笨,鹽的價錢漲了一倍,正常情況下,朝廷的鹽稅應該增加,就算不增加,也不應該減少,但現在卻偏偏少了一半。
崇禎的臉色一下就陰沉了。